敢问什么叫“兑易”?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看了半天也搞不清什么叫“兑易”?我只知道先天易、后天易、周易、三坟易等,“兑”从字面解是交换,易却不仅是交换的意思啊,敢问其故?历史上的圣人,邵康节对易经很有研究,即使有点建树也归功于“先天”,文王在位时,也没人称周易(况且周字意思非周姓之意),后来的二程、朱嘻、黄宗曦等都是易学大家,也没有搞出什么程易、朱易、黄易。可能他们的水平未及兑易的档次。

北周卫元嵩《元包经传》“体例近《太元(玄)》,序次则用《归藏》”(《四库全书·元包经传提要》);汉京房《京氏易传》“虽以易传为名,而绝不诠释经文,亦绝不附和易义,……故项安世谓,以京易考之,世所传《火珠林》即其遗法,……张行成亦谓,卫元嵩《元包》其法,合于《火珠林》,《火珠林》之用,祖于京房。”(《四库全书·京氏易传提要》)宋代朱元升撰《三易备要》,其中有《连山》《归藏》各三卷,据说《连山》以卦断吉凶。《火珠林》之法,即以天干地支配卦爻以断吉凶,此法祖于京房易,又近于《归藏》;《元包》序次合于《归藏》。北宋邵雍撰《皇极经世》,张行成云:“先天者,伏羲之易也;后天者,文王之易也。《太元(玄)》者,子云(扬雄)之易,后天之匹也;《皇极经世》者,康节(邵雍)之易,先天之嗣也。”(《四库全书·皇极经世索隐·原序》)若无先天伏羲之易,何来“先天之嗣”?因此,我们可以说,《连山》《归藏》在宋代尚有传承,只不过是或归专职人员收藏,一般人难以见到;或者靠师承关系私相授受,因而流散于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在民间发现题名晋人阮咸注的《古三坟》,岂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三坟》不是“三皇”本人的原作,就说它是凭空造作、毫无可信之处。实际上,《三坟》必是深知其原委者所为。因为毕竟《周礼》等书都提到过《连山》与《归藏》两本书,所缺者只是《乾坤》而已;再从其中卦象的具体分析来看,能够与“三皇”时代的历史背景统一起来。所以,“三坟”并非完全不可信。 为什么《古三坟》流传不广、影响不大呢?首先,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文字必然晦涩难懂,《尚书》《周易》《元包经》尚且非常晦涩难懂,何况《古三坟》呢?其次,黄帝的《乾坤》所代表的历法,遭到了后代几个朝代的反对,到了周文王便以《周易》取而代之,所以后代不提。其三,《古三坟》本来就是“治天下”、“论长生”、“卜吉凶”的“帝王之书”,到西周尚且掌于国家的太卜之手,所以普通人恐怕是难以看到的。其四,尧舜禹时代的滔天洪水,不知有多少文物古典被毁坏。其五,战争频仍,书籍也难逃其灾。其六,秦朝的焚书坑儒,“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赶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古三坟》作为“言大道”之书,当然难以保存下来。最后,项羽焚烧阿房宫使秦七十二博士所藏的书籍也被焚烧了。刘大櫆说: (虽然秦朝焚书),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收其货宝妇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昔萧何至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于秦博士所藏之书,独不闻其收而宝之。设使萧何能与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焚书辩》,转引自柳诒征《中国文化史》第300页) 现在,“三坟”一书,除了《汉魏丛书》之外,还有《秘书廿一种》、《说郛》等也收录此书。 这里我们还必须说一说“三坟”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 郑玄引杜子春说: 《连山》宓戏,《归藏》(疑缺“神农,《乾坤》”四字——引者注)黄帝。(《周易注疏》,见《十三经注疏》第801页) 但是郑玄又说: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此为“三易”,少《乾坤》而加《周易》,《周易正义卷首》,见《十三经注疏》第9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按照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的说法,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如果我们以伏羲时代代表渔猎文化的开始,则在山中狩猎,在水边捕鱼,显然就是《连山易》的经验基础;如果我们以神农时代代表农业文化的开始,则耒耨而耕,秋收冬藏,显然就是《归藏易》的经验基础。从这个文明发展史的眼光来看,《连山》与《归藏》是可以与伏羲和神农联系起来的。这个说法当然不必与‘夏曰《连山》,殷曰《归藏》’的说法相冲突。这是由于夏人可以因其渔猎的背景传承《连山易》,而殷人则可以因其农耕背景传承《归藏易》。”(《论易之原始及其未来发展》,见《大易集成》18 第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既然神农时代已经是以农业为主了,为什么到夏代又以渔猎为主了呢?岂不是历史倒退了么?这应该是有原因的。柳诒征引夏曾佑《中国历史》说: 《尧典》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则其水之大可知。然不知其起于何时,一若起于尧时者然。近按女娲氏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洋而不息。……似洪水之祸,实起于尧前。特至尧时,人事进化,始治之耳。考天下各族述其古事,,莫不有洪水,巴比伦古书言洪水乃一神西苏罗斯所造。……希伯来《创世纪》言耶和华鉴世人罪恶贯盈,以洪水灭之,历百五十日,不死者唯挪亚一家。最近发现云南倮倮古书亦言洪水,言古有宇宙干燥时代,其后即洪水时代。……观此,则知洪水为上古之实事。”(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10页) 大体推断一下,应该认为,女娲氏时代(即伏羲氏时代)的洪水是一回事,尧舜禹时代的洪水是另一回事。伏羲氏和女娲氏时代有洪水,所以是渔猎生活时代,并以此为背景创造了《连山》;至神农时代水患基本平息,所以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创造了《归藏》。同样,尧舜禹夏有洪水之患,所以传承《连山》;殷商时代水患平息,所以传承《归藏》。这样,所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就可以理解了。 2.“三坟”皆可称“易” 郑玄所说的不再是“三坟”,而改成了“三易”,这是从《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而来的(《十三经注疏》第802页)。为什么“三坟”之说变成了“三易”呢?为什么《乾坤》会失落无踪呢?我们到讨论到《乾坤》的时候再去推断一下原因。 为什么《连山》《归藏》《乾坤》也被称为“易”呢?我们可以从“三坟”与“三易”都重视“乾坤”来看。刘运兴先生从音韵学角度解说,认为“三坟”皆是“易”。他说: 律以上古音韵,乾纳谈部,连归元部,谈元通转;坤归文部,山归元部,文元对转。是乾之与连,坤之与山皆可由韵部相通,“乾坤”读破,可为“连山”。……坤属见纽文部,归属见纽微部,二字见纽双声,文微对转,读音极近;乾属谈部,藏属阳部,谈阳通转,二字韵部相通。“坤乾”读破,正为“归藏”。(《三〈易〉名义考》,见《周易研究》总第9期第15页)。 若按此说,“连山”可读为“乾坤”,“归藏”可读为“坤乾”,而且黄帝《乾坤》直接以“乾坤”命名,则“三坟”皆以“乾坤”为名。《连山》有“崇山君”、“伏山臣”对应“乾坤”二卦,《归藏》有“天气归”、“地气藏”对应“乾坤”二卦,《乾坤》有“乾形天”、“坤形地”对应“乾坤”二卦,从此也可知,“乾坤”都是“天地”的象征。我们再来看《周易》,它虽然没有以“乾坤”命名,但是,其第一卦就是“乾”,第二卦就是“坤”;《说卦传》说“乾为天”、“坤为地”,《系辞上传》说:“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足以说明《周易》所讲的也就是“乾坤”二字。乾坤是什么?就是“一阴一阳”之“道”,“一阴一阳”就是“生生”,“一阴一阳”就是“地天泰”的“天地交泰”之象,“天地交泰”也就是“易”。所以,“三坟”都可以称为“易”。 3.“易”的本质是“生生” “三坟”以及《周易》的根本就是“天地交泰”,“天地交泰”的本质就是“易”,“易”的本质就是“生生”。何以证之?我们从“易”字的来源和伏羲氏的关系来看。 按《说文》: 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从此可知,“易”本来有两种来源,其一是蜥蜴象形,其二是日月合易。 我们先看其一。“易”字本是蜥蜴,是虫类。虫、蛇、龙本是同类。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易”的创造者的伏羲女娲氏是“风”姓,而且“风”字从虫、凡声。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说伏羲氏“蛇身人首”,《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伏羲、女娲像在出土文物上时有发现,如汉代的石刻、砖雕、帛画中常见伏羲、女娲像;河南南阳县汉墓画像石、新疆的隋代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帛画上的伏羲、女娲手持矩和规,都是人头蛇身,绝大多数都是伏羲和女娲的蛇尾纠结在一起,如果说他们手持规矩表明他们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那么两尾相交则表明他们有性交关系,是人类的生育者。所以,“蛇”必然是与生育意念相联系的。
第2个回答  2013-09-21
天皇伏羲氏皇策辞 昔在天皇,居于君位,咨于将,咨于相,咨于民,垂皇策辞。皇曰:惟我生无道,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我父燧皇归世,未降河图,生民结绳,而无不信。于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惟我老极。姓生人众多,群群虫聚,欲相吞害。惟天至仁,于草生月,天雨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未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后二成二十二易草木,皇曰:命子襄居我飞龙之位,主我图文,代我咨于四方上下,无或私。襄曰:咸若咨众之辞,君无念哉。后一易草木,皇曰:命子英居我潜龙之位,主我阴阳甲历,咨于四方上下,无或差。英曰:依其法亦顺,君无念哉。皇曰:无为。后二十二易草木,昊英氏进历于君曰: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易二月,天王升传教台,乃集生民后女娲子,无分臣工大小列之。右上相共工,下相皇桓。飞龙朱襄氏、潜龙昊英氏居君左右。栗陆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连氏居西,葛天氏居东,阴康民居下。九州之牧,各统其人群,居于外。皇曰:咨予上相共工,我惟老极无为,子惟扶我正道,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日月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子勿怠。共工曰:工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皇曰:下相皇桓,我惟老极无为,子惟扶我正道,抚爱下民,同力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曰月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子其勿怠。桓曰: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皇曰: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陆曰:竭力于民,君其念哉。皇曰:大庭主我屋室,视民之未居者喻之,借力同构其居,无或寒冻。庭曰:顺民之辞。皇曰:阴康子居水土,俾民居处无或漂流,勤于道,达于下。康曰:顺君之辞。皇曰:浑沌子居我降龙之位,惟主于民。皇曰:昆连子主我刀斧,无俾野兽牺虎之类伤残生命,无俾同类大力之徒区逐微弱,子其伏之。连曰:专主兵事,君无念哉。皇曰:四方之君,咸顺我辞,则世无害惟爱于民,则位不危。皇曰:子无怀安,惟安于民,民安子安,民危子危,子其念哉。
第3个回答  2013-09-21
轩辕氏《形坟·乾坤》六十四卦象为: 乾形天 地天降气 日天中道 月天夜明 山天曲上 川天曲下 云天成阴 气天习蒙 坤形地 天地圆丘 日地圜宫 日地斜曲 山地险径 川地广平 云地高林 气地下湿 阳形日 天日昭明 地日景随 月日从朔 山日沉西 川日流光 云日蔽霭 气日昏蔀 阴形月 天月淫 地月伏辉 日月代明 山月升腾 川月东浮 云月藏宫 气月冥阴 土形山 天山岳 地山磐石 日山危峰 月山斜巅 川山岛 云山岫 气山岩 水形川 天川汉 地川河 日川湖 月川曲池 山川涧 云川溪 气川泉 雨形云 天云祥 地云黄霙 日云赤昙 月云素雯 山云叠峰 川云流[雨章] 气云散彩 风形气 天气垂氤 地气腾氲 日气昼围 月气夜圆 山气笼烟 川气浮光 云气流霞 (原载于《汉魏丛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21
(据《汉魏丛书》) 古三坟序 (宋)毛渐 《春秋.左氏传》云: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孙安国叙《书》以谓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汉书.艺文志》录古书为详,而三坟之书巳不载,岂此书当汉而亡欤?元丰七年,予奉使西京,巡按属邑,而唐州之泌阳,道无邮亭,因寓食于民舍。有题于户:《三坟》书某人借去。亟呼主人而问之。曰:古之《三坟》也,某家实有是书。因命取而阅之。《三坟》各有《传》,《坟》乃古文,而《传》乃隶书。观其言简而理畅,疑非后世之所能为也。就借而归录,间出以示好事,往往指为伪书。然考《坟》之所以有三,盖以山、气、形为别: 《山坟》言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谓之《连山》;《气坟》言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谓之《归藏》;《形坟》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谓之《乾坤》。与先儒之说《三坟》特异。皆以义类相从,曲尽天地之理。复有《姓纪》《皇策》《政典》之篇,文辞质略,信乎上古之遗书也。《胤征》引《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孔氏以谓夏后为政之典籍,颇与《书》合,岂后人之能伪邪?世人徒以此书汉时已亡,非后世之宜有。且《尚书》当汉初重购而莫得,武帝时方出于屋壁间,讵可遂为伪哉?予考此书,既笃信之,将诒诸好事君子,故为之叙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