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咏风>>中的"风"是具有怎样品质的形象

王维的<田园乐>的山客诗歌怎样的形象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的前两句“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习习凉风飘然生起,吹散林壑浊热,顿觉清爽怡人。诗人不禁迷醉于其中,冷风啊,你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诗的三、四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丝丝凉风吹乱了天才少年的长发,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把宋玉《风赋》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而加焉”的话,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她来来去去虽是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行止仿佛一个有情有意之人。诗人洒脱而来,张开双臂,似要拥吻这勤奋而高尚的风。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有情”二字,“飘逸有情”(顾璘·《批点唐音》),活画出风的独具性灵,惟妙惟肖。
诗的结尾两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又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听,夜半更深,万籁俱静,她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为君”二字,“待物如人”(《唐诗归·谭元春》),有情有义。
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人,借物抒怀,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唐诗记事》的作者计有功评这首诗“最有余味”,其“余味”犹在于此。
<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短短24个字展示给我们这样的一副图片,春日,早晨淡淡薄烟轻雾笼罩下,一处柳树环绕的农家院落。院子里,娇艳的桃花上露珠晶莹剔透,早起的小鸟在树上鸣叫嬉闹着,不下心弄下的几片落叶闲适的躺在地上,屋中传出轻轻的鼾声,那是放下了所有的烦恼的客人还在梦中吧。
  禅讲求淡泊,宁静,这首诗,正给人一种脱俗的宁静,只有以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对周围的事物做到最细小最独到的品味,那花间的露珠,正是一种宁静生活的折射。禅告诉我们:要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宁静的心才能体会到周围事物的美好,才会除却喧闹,安静的体会那宿雨桃花的美丽。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禅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时时无碍,处处自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最真,最美。王维是田园诗人,这是一首体现他与大自然亲近之乐的作品,他以最真的心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绝美的田园图,若带我慢之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如此佳作的。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崇信佛教,人称诗佛。他的诗文中体现了佛性。这首田园乐的最后一句"莺啼山客犹眠",更是给出了令人羡慕的山客的形象,据说王维利用空余时间,修建了别墅,经常和他的知心好友在这里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何为自在?放下变得自在。放下一切繁杂,沐浴在这莺啼,花红,柳绿之中,是人生何等的快乐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品评作者描绘风时倾注的感情。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又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诗眼是"有情"。情主要体现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还体现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度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提笔,慕宗悫之长风。"此篇正是借风咏怀,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