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简介、作者、目录

三国志的介绍,作者,全书目录

作者介绍: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同名游戏】
《三国志》(系列)是日本KOEI株式会社(光荣公司)推出的历史模拟游戏系列。 答案补充 目录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答案补充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答案补充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答案补充 《三国志》[2]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1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订《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看来,从东晋习凿齿以来掀起的正统之争,无不具有现实的目的和为当代政权服务的用心,知人论世,知世论史是至关要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正伪标的。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说“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的丑事缄口无言,为之回护。在《三国志·魏书》中确实没有看到刘知几所论的内容,对此,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中“三国志多回护”写到:  《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既已开掩护之法,然此物为尊者讳也。 答案补充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