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之子的生平事迹如何?

王安石的儿子的为人,生平事迹如何?

王安石之子叫王雱[pāng](1044-1076年),字元泽,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文学家、法家、道学、佛学学者。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沈括《梦溪笔谈》中称王雱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历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尉、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天章阁待制兼侍读。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1076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诏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封雱临川伯,从祀。
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善属文,议论刻深,有决断,尝称商鞅为豪杰之士,对不用命之臣当诛之。
工诗,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2首、诗5首。刘克庄谓其诗不满百,像“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绝句》),殊有“乃翁思致”(《后村诗话》续集卷四)。词作不多,《眼儿媚》词有“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之句;《倦寻芳》词有“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之句,清新婉倩,人所不能及(《词苑萃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还致力于佛道两家思想的探索,并有不少新的创见。薛砺若《宋词通论》:“王雱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蕴藉婉媚多矣。足见当年临川王氏家学一斑。”(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3
  王安石之子王雱的生平事迹:
  王雱[pāng](1044-1076):汉族,字元泽,临川人,王安石之子,北宋文学家,道学、佛学学者。
  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梦溪笔谈》)。
  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历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尉、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天章阁待制兼侍读。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1076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诏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封雱临川伯,从祀。
  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善属文,议论刻深,有决断,尝称商鞅为豪杰之士,对不用命之臣当诛之。
  工诗,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2首、诗5首。刘克庄谓其诗不满百,像“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绝句》),殊有“乃翁思致”(《后村诗话》续集卷四)。词作不多,《眼儿媚》词有“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之句;《倦寻芳》词有“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之句,清新婉倩,人所不能及(《词苑萃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还致力于佛道两家思想的探索,并有不少新的创见。薛砺若《宋词通论》:“王雱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蕴藉婉媚多矣。足见当年临川王氏家学一斑。”(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第2个回答  2015-08-03
  王雱[pāng](1044-1076年),字元泽,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文学家、法家、道学、佛学学者。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生平
  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梦溪笔谈》)。
  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历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尉、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天章阁待制兼侍读。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1076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诏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封雱临川伯,从祀。
  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善属文,议论刻深,有决断,尝称商鞅为豪杰之士,对不用命之臣当诛之。
  工诗,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2首、诗5首。刘克庄谓其诗不满百,像“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绝句》),殊有“乃翁思致”(《后村诗话》续集卷四)。词作不多,《眼儿媚》词有“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之句;《倦寻芳》词有“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之句,清新婉倩,人所不能及(《词苑萃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还致力于佛道两家思想的探索,并有不少新的创见。薛砺若《宋词通论》:“王雱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蕴藉婉媚多矣。足见当年临川王氏家学一斑。”(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轶事
  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献。客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出自《墨客挥犀》)
  故事是说: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作品
  成就
  著有《老子训传》、《佛书义释》、《南华真经新传》20卷、《论语解》10卷、《孟子注》14卷,注过老子的《道德经》,多已亡佚。《全宋文》卷二二六九收其文12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附传。《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2首、诗5首。
第3个回答  2013-04-18
他儿子好像很有才气不过英年早逝,据说,王安石替儿子向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求婚,特地拿几篇儿子写的文章给苏小妹看,苏小妹看到他的文章大为惊奇接着又连连要头说文章才气有余,但秀气外泄,恐怕作者不是长寿之人,于是苏家拒绝这门亲事,呵呵,后来不幸被她言中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4-18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