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偏向什么?

如题所述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也是教育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巨大的成绩后面也蕴藏着隐患,严重的应试教育偏向危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探寻解决应试教育偏向的对策,成为各级政府谋划长远的重大课题。

一、应试教育偏向产生缘由透析
  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体系的先天缺陷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历史根源。传统的科举制度在人们的思想上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八股取仕被废除后,一千多年来积淀的传统价值取向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根除。同时,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由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西方现代教育方式相互混合而演变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体系,除了所教所学的范围有所扩展之外,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很多共同点。传统价值取向造成的强大惯性作用和教育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使人们的思想仍然定位在应试上,造成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实。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直接原因。首先,适应应试教育的升学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主要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升学机制造成目标误导。在“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考试成绩决定一切,抓好了高考就抓好了教育。不改革高考制度,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严重偏向。第二,针对应试教育而设立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目前,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是软性的、非系统的,弹性大;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单一标准。第三,倾向应试教育的约束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由于评价机制的严重滞后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造成一些非素质教育行为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校正。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重要因素。教师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不少农村小学教师整体超编、年龄偏大,初中教师趋于饱和;音乐、体育等艺体科教师和英语、数学等专业教师严重匮乏。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不少农村继续教育学校一般仅可维持基本运转,设备落后,教育手段陈旧。由于编制紧、工作压力大,教师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知识结构不能系统更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及时吸纳,导致教师缺乏创新的动力。
  社会就业机制、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深层次原因。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2%,在不发达地区,实际失业率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大批的劳动力闲置和长期的就业不稳定,致使一部分人寄希望于通过教育解决就业、改变命运。事实上,高考高分进名校就意味着日后稳固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据调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毕业生,一般有5-6个职位虚席以待;而普通高校一般须3-5人竞聘一个职位。同时,学历在财富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拥有高学历的人,更多地占据了社会或企业的白领位置,成为刺激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
  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重要缘由。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但高等教育发展仍然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预期。限制高校招生规模,实行“严进宽出”,成为了现实选择,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因此而转化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激烈竞争,转化为高考的竞争,而高考竞争为全国性的大竞争。为使子女顺利进入高等学校,学生家长需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有时还不能如愿以偿。
二、应试教育纠偏的战略选择
  对策一:调适教育方向。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融合为前提,形成教育发展的良好导向,树立整体优化的大教育观。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补充、社会教育相配合的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强化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教育质量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着眼于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眼于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和谐有序的过程观。注重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培养知识技能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和谐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培育民主融洽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策二:优化教师结构。以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增强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扩大高等师范学校非智育教育专业招生,加大艺体科教师和专业技术教师的培育力度,强化措施鼓励和引导从业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创新培训的形式,提供培训的保障。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竞聘上岗制、绩效工资制,坚决落实取消教育单位行政级别的措施,畅通进出渠道,调动教师积极性。
  对策三:创新评价机制。以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为重点,提供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当务之急是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加快以评价机制改革为核心的配套改革。要对学校实行分类评价。以彰显特色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潜能的发挥、办学效率和教育竞争力的提升,根据校情分类制定评估标准,确定考核评价目标。对普通学校重在考核成长性,对示范性学校重在考核示范性。要对教师实行综合评价。以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为重点,制定教师评价机制。在评价参与上,实行同事、学校、家长、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以评价教师的创新为主,与教师的教学实绩、师德、综合素质、教研能力相结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要对学生实行过程评价,取消升学考试“一考定乾坤”的评价制度,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从学生阶段性学习过程中综合评价学生。小学阶段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中学阶段试行学分制,以等级和学分来确定升学,实现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
  对策四:加强政府统筹。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营造素质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明确和提高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同级财政增长的比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捐资助学的激励机制,全民兴教,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坚持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坚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坚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同发展,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教办学;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发展,重点落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改革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职业资格由教育部门认证。改革教育管理制度,适当降低教育教学教材的难度;高等教育适时实行宽进严出,推行学分制。改革高考制度,实行学分制综合评价,根据学分按等级录取学生;全面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降低高考的难度。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实行教育发展党政一把手责任制,重点督查和考核各级各部门办学目标的实现、教育投入的落实、教育职责的履行。 (作者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9
中国教育个人观点:第一个重结果,过程基本忽略;第二个重名声,好学校固然好,但是很多孩子往往在好学校读的不是自己兴趣的专业,难发挥自己的特发。第三个重理论,少动手。很多知识只在课本层面上面讲解,没有任何实验室提供动手思考。
中国教育偏向理论大于实际,专业并非强项,高学府低智商。
第2个回答  2013-04-19
1主张应试教育,使用考试分数来决定一个人,考试考的分数高一定是好学生,考得低的必然是坏学生,老师理都不理你,随便让你自生自灭。

2重视功利,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所谓“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是培养毕业后能拿高薪高福利的“高薪型人才”,学生们选专业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就业,一些工资待遇低设置的专业冷门,报考人数过少。

3技术型人才缺乏,高分低能型学生很多,很多学生考试100分能考95分以上,做一点事都做不好,而且还心高气傲,他可以批评你,你不能批评他,很不会为人处世,为他人着想。
第3个回答  2013-04-19
当前中国的教育偏向:“功和利”,忽视了教育的本旨“育人”。
第4个回答  2013-04-19
当前情况下,大都偏向于“应试教育”,也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