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线谱?哪国发明的?

如题所述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属于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

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

五线谱主要服务于键盘乐器,熟识五线谱是键盘手进行出色演奏的基础。

扩展资料

五线谱拥有几个世纪的演变史

11世纪,僧人规多把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从而确定其音高,这种乐谱称为“四线乐谱”。开始的线谱是用不同的颜色画成的,如红线代表F音,黄线或绿线代表C音。

13世纪,四线乐谱采用全部黑色线,只是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以表示线的绝对音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雏形。

15世纪时,出现了白音符,音符种类也增加了。线谱发展到这种状态时,已基本能记录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长短。到了16世纪,开始使用划分小节的记谱法,符头也变成了圆形。17世纪,四线谱又被改进为五线谱,经过300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线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6
木板发源地希腊最早的,要早得多
它的历史比数字形式的记号。在古希腊的音乐,主要表现是声乐,歌词发音长度水平表示用字母A,B,C ......古罗马时代,开始与其他符号来表示这个符号称为“Niumu的符号”(NEUMA),这是原型的五线谱谱法的音量。的“NEUMA”来自希腊语,意符号,代表了早期Niumu的形状Niumu符号与绘画的形式清晰的开关,有时表示的声音,往往表明了一整套完善,它可以帮助艺术家的记忆,理解的所有乐曲的功能,但它并没有表示的声音的长度,也没有固定的高度位置,所以后人将画一条直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写行,中心线,将Niumu符号音固定到F,然后确定间距根据这种形式的垂直位置,被称为“第一线谱。

到11世纪,僧监管四个在线Niumu符号,以确定其间距,这片音乐被称为“四线乐谱。线谱开始被涂成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线代表F音,黄线或绿线代表一个C音)。

至13世纪所有的黑线,四线得分,只在网上前端书面上的拉丁字母来表示绝对音感线。这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原型。

由于四行Niumu乐谱无法节奏标示出来,因此必须精确的方法来确定每个音的长度,这是定量的音乐事业。 13世纪,约翰科隆音乐教学和尚弗兰克的著作“定理歌曲艺术书籍首位黑人音符的长度。

15世纪,白色的笔记,笔记品种也有所增加。线谱的这种发展状态的长度,已基本能够记录的位置和音的音量。到了16世纪,开始用符号分割部分,成圆形的第一个字符。17世纪,四线谱已得到改进,五线谱,经过300多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的音乐符号。
避开传入,最早见于1713法律LV正谊续集的书面记录,书中记载的乐谱和尺度的,唱名木板逐渐蔓延,并使用在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传教和建立促进新学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7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2
五线谱

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

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

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

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

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

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

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

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

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

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

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

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

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

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

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

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

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

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

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

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

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

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

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

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

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

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

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

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

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

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

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

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

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

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

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

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

《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

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

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

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

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

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

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五线谱常用符号和术语
第4个回答  2013-04-11
五线谱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12.htm

娜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