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身边有可利用的课本剧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作为综合性学习形式之一的课本剧其内容可以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应该说其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剧可以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许多课本剧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改编的。我这次指导的课本剧的资源大多来自我们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比如《黄香温席》、《母亲的手》、《陈毅孝母》等。还比如象《晏子使楚》、《赤壁之战》、《草地夜行》等都可以进行课本剧的尝试。 2)、课外书资源。课本是小天地,课外书是大课堂,其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课外书,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大多学校和教师都规定学生购买小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我们活动中的诗组《家》就取自课外题材。《格言大赠送》更是许多同学平时在课外积累的格言警句的综合。题材虽然是课外的,但却能很好地融入我们的主题。 3)、影视、网络资源。电影、电视、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的大众媒体,其覆盖面之广,信息量之大,已毋庸置疑,教师家长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收益应该是很丰富的。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有的节目还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如果能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样也是课本剧素材的来源。我们这次课本剧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背景投影,旁白提示,朗诵配乐等在整台演出中效果颇佳。 4)、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在课本剧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包括乡土、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很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这样在情感态度上有利于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我们同学的好多道具就取自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游戏机、键盘、蒲扇等。 2、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要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要让孩子在“做中学”,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小报、课本剧等活动。由此可见搞课本剧活动是有它的理论依据的。 再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的注意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课本剧教学顺应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孩子在玩中得知,乐中求真,教学中适当安排课本剧能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励学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本剧教学把“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本剧活动中,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愤活跃,在愉快中得到知识,学到技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课本剧把原本乏味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创造兴趣的激发也就为创造潜能的开发形成了动力。 3、课本剧编写、设计、操作的可行性 课本剧虽然受时间、人物、情节、场景等限制,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对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语文教师而言是可以尝试的。课本剧的编写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主题。课本剧的编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忠实于原文的主题,还是推陈出新?,是将原文进行改编,还是提出一个新的主题?任何一个课本剧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此环节相当于分析教材时对中心思想的把握,我这次开展的课本剧的主题是“孝敬父母长辈是美德”。其实我们的教材每个单元也都是有主题的,热爱祖国的,赞美英雄人物的,陶冶情操的,励志的等等,这些也可成为我们课本剧现成的主题。 2)、安排人物。夸美纽斯说:“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确定演员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一般不用指定方式确定演员。最好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同学投票表决的方式来确定。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我开展的这次活动,全班54人共有38人领受了任务,并且明白了各自的角色。我的宗旨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节目中来。说到这里,赵月同学事后的一段话还是对我们有启发的:我原来是主持人,可是试演后老师把我给换下来了。当时我想,好没面子啊。但老师后来还是给我安排了一个诗组朗诵的角色,事后我才知道这是所有节目中最出彩的一个。现在看来老师还是很器重我的,而且还知道我更适宜哪个角色,如果让我做主持人还真不一定能做好呢。我想对有着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或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师如何识人善用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3)、构思情节。编演课本剧,既可以忠实于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如续编故事等。这一环节的编写工作,需要师生展开想象,具有创新意识;大胆构思,不要拘泥于教材。我根据主题的需要共制定了九个节目,有朗诵《母亲的手》、诗组《家》、小品《黄香温席》、《孝敬长辈是义务》、快板《孝敬歌》等。象小品《黄香温席》完全按照教本是很难表演的,于是我就对内容进行了调整,该删的删掉,要补充的另外找资料补充。这对于经常要对学生的作文作批改增删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是驾轻就熟的。4)、设计台词、动作。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写剧本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特别是张童谣同学的朗诵《母亲的手》,她能根据自己富有表演的天赋,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和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朗诵的一篇《母亲的手》,一千多字呢,怎么办呢?我只好每天一有空就拿在手里背,回家后就对着镜子练,一句话,一个动作每天要练几十遍。 5)、设计道具。恰当的音乐和道具能渲染气氛,增加表演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编写剧本时,还要考虑根据情节的需要配置什么样的音乐,设计演员所需要的头饰、服装和道具。制作道具最好是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只作一些指导,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这样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和已经形成的多种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课本剧有声有色,吸引观众。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情。一天中午,李佳安的妈妈气喘吁吁地匆匆赶来学校给孩子送一个头饰,说是家里原先做的不好,今天上午特地到电脑公司让人制作,还上缝衣铺给专门做的。她说虽然孩子只有一句台词,上场只有几秒钟,但孩子高兴,做家长的也就尽量要配合做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