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多少兵力

如题所述

北宋自宋太宗以降,养兵虽多,多而无能,固然有种种原因,其中有两条很明显的积弊,是众所周知的。一是“老弱者众,缓急又不可用”(《包拯集》卷1《天章阁对策》),在战斗中,“老弱怯懦之人,遇敌则先自败亡,非独先自败亡,适所以为骁壮之累”(《历代名臣奏议》卷219范镇奏)。二是编制严重不满员,“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而将校猥多,赐予廪给,十倍士卒”(《宋史》卷194《兵志》)。“额存”则朝廷仍须支付每营四、五百人的钱粮,“兵阙”则养兵费落入“将校”的腰包,因而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尽管土大夫们人言藉藉,可是宋廷到底不肯下痛革的决心。

宋神宗和王安石针对这两条积弊,采取比较果断的措施,裁削冗兵和冗将。熙宁元年(1068),即王安石实行变法的前一年,宋神宗下诏:“诸路监司察州兵招简不如法者,按之。不任禁军者降厢军,不任厢军者免为民。”(《宋史》卷194〈4兵志》)按北宋“旧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犹不即许也”,宋神宗下亲笔手诏,规定军士“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将退伍年龄提早十年以上,“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长编》卷225熙宁四年七月,《宋史》卷194《兵志》)。

宋神宗和王安石还撤销厢,禁兵的一部分番号,或者减削某些番号厢,禁兵的指挥数。当时被撤销的禁兵番号,计有殿前司的归明渤海、吐浑、骁胜、飞猛、契丹直、安庆直、三部落、宣威、神射等军,侍卫马军司的忠猛、散员、归明神武、骁锐、武清、忠锐、威边、有马安塞、并州骑射等军,[《宋史》卷188《兵志》载,宋神宗时废除的侍卫马军司禁兵尚有清塞、飞捷、骁骏,骑捷四个番号。然而据《宋史》卷187(兵志》,此四支禁兵“天圣后无”,有所不同。又殿前司契丹直军,卷187《兵志》亦说宋太宗时已废。]侍卫步军司的奉节、效顺、怀勇、威宁、飞虎、归圣、拣中怀爱、静戎弩手、平塞弩手、新立弩手、来化、归恩、顺化、建威等军,总计三十余个番号。这些番号的禁兵人数较少,故在撤销之列。某些番号的禁兵指挥数多,则采取减削指挥数的方式。如上四军中的捧日军由三十五指挥缩编为不足二十指挥,天武军由三十四指挥缩编为不足二十一指挥,龙卫军由四十四指挥缩编为不足十八指挥,神卫军由三十一指挥缩编为不足二十七指挥。[关于宋神宗时撤销的禁兵番号与指挥数,据《宋史》卷187,卷188载熙宁七年“颁诸班直、禁军名额”,“建隆以来之制”,“熙宁以后之制”互校。]陕西禁兵由三百二十七指挥减为二百七十指挥(《宋史》卷194《兵志》)。

经过撤销番号,缩编指挥和裁汰冗兵后,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禁兵数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比宋英宗时减少近十万人,元丰年间,禁兵数又增至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三人。[熙丰禁兵数据《宋史》卷187《兵志》,又《历代名臣奏议》卷221王存奏,作“中外禁军五十八万为额”。]由于当时将教阅厢兵二百五十一指挥升为禁兵,故禁兵数实际上仍是继续减少的。当时各地厢兵数达二十二万七千六百二十七人。禁、厢兵合计八十三万九千八百七十人,连同开封府界和太常寺等等寺监的厢兵约几万人,[《宋会要》职官27之44载,宋真宗天禧时,“诸司军人,库予等本额四万七千九百六十六人”,“今简选得三万三千九百二十二人仍旧充役”。《宋史》卷193《兵志》载熙宁时,枢密院说“在京系役兵士旧额一万八千二百五十九人。”]则军队总数应在九十万以下,低于宋真宗时的水平。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估计兵籍上的兵力虚数与实数相差较大,而宋神宗时,两者的差距显然缩小了。由于禁兵的裁减,节省下来的军费,名为禁军阙额钱,“别项封桩”,“虽所桩钱物甚多,未尝辄供他用”(《宋史》卷434《陈傅良传》,《长编》卷398元祐二年四月癸未)。

北宋的常备军额,自宋初至宋仁宗庆历时,虽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庆历以后,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直至宋神宗时,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宋哲宗和宋徽宗时,常备军额又趋向回升。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增加河北禁兵十一指挥,河东禁兵五指挥,陕西禁兵十旨挥,开封府界禁兵六指挥(《长编》卷402六月戊申),“在京”禁兵五指挥(《长编》卷404八月辛巳)。七年(1092),又“置沧州振武第六十七、六十八两指挥,以五百人为额”(《长编》卷471三月丁亥)。当时共有“禁军五十五万余人”,“厢军三十余万人”(《长编》卷472四月)。禁兵指挥数增加,而兵力反而比宋神宗元丰时减少,这反映编制不满员的状况又渐趋严重。

史称宋哲宗时,“四方用兵,增戍益广”(《宋史》卷187《兵志》),这主要还是指宋哲宗亲政后的情形。绍圣三年(1096),在环州和庆州各置捉生军一指挥(《宋史》卷188《兵志》)。四年(1097),又在陕西增蕃落军十一指挥,保捷军四指挥(《长编》卷487五月辛酉,壬戊,《宋史》卷188《兵志》)。元符时,陕西、河东增置蕃落军十六指挥,保捷军四指挥。[《长编》卷508元符二年四月己卯、丙戌、己丑,《宋史》卷188《兵志》。《兵志》作“乌龙川,北岭新砦各置马军一”,而《长编》丙戌条为“乌龙川北岭赐名乌龙寨”,“置马军蕃落一指挥,以三百人为额”。今以《长编》为准,共计十六指挥。]河北增置步兵保捷军二十九指挥,每指挥“以四百人为额”,新创马兵广威军二十七指挥,每指挥“以三百人为额”,共计二万多人(《长编》卷517元符二年十月壬子,《永乐大典》卷19735《曾公遗录》)。在南方,宋哲宗时也增设有马雄略军四指挥。[《宋史》卷188((兵志》载沅州和湖南、江东路各增置有马雄略一指挥,而《淳熙三山志》卷18载福州亦设第十二指挥,”以四百人为额”。]据以上不完全统计,则宋哲宗时共增禁兵一百三十六指挥,估计应有五万人左右。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荆湖北路添置禁军五指挥,以靖安为名”(《宋史》卷188《兵志》)。三年(1104),京东、京西、河北、河东和开封府界创置马兵三十五指挥,“以崇捷、崇锐为名”,步兵七十二指挥,“以崇武、崇威为名”,“合三万六千人”。[关于崇捷等军的人数,《宋史》卷187,卷188,卷193,卷194《兵志》记载不同,或 作”五万人”,或作“十万人”,今以卷188为准。估计开始时规定招五万人,后改为“十万人”,实际上因财政拮据,“并废”七十五指挥,剩三万六千人。]四年(1105),“广西路置刀牌手三千人”,“以宁海名”(《宋史》卷187《兵志》)。大观元年(1107),又规定各路“帅府别屯兵二千人,望郡一千人”,“帅府五百料钱,以威捷为名,望郡四百料钱,以威胜为名,帅府、望郡三百料钱,以全捷为名。并充步军,隶殿前司管辖”(《宝庆四明志》卷7)。北宋往往以军俸的“料钱”多少,划分禁兵等级,威捷等军全属中下等禁兵。其中光是“淮、浙。荆浙、福建等路”,即创置“威捷十指挥,威胜十一指挥,全捷四十一指挥”(《淳熙三山志》卷18)。方腊起义后,宋廷又在江南,两浙“节镇增添禁军两指挥,余州军一指挥”,节镇州“以威果、全捷为名”,其余州军“以威果为名”。[《宋史》卷1d7《兵志》,《嘉亲会稽志》卷4。时越州共添置威果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指挥,全捷第四,第五指挥。]

光从兵籍上估计,宋徽宗时的兵力又多于宋哲宗时,创造了宋神宗以后的新记录。然而当时宋军的腐败糜烂和编制不满员的状况,也是前所未有的。李纲说:“熙丰盛时,内外禁卒马步军凡九十五万人,承平既久,阙额三分之一,失于招填。”(《梁溪全集》卷61《乞募兵札子》)他提供宋神宗时的禁兵数并不可信,而“阙额三分之一”一说,看来也还是偏低的。例如“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是住招,故为阙额,以其封桩为上供之用”(《文献通考》卷15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3
宋朝期间比较复杂,北宋30万军队以及西夏15万到20万军队,以及吐蕃,大理少量军队,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太长时间,伴随金国击败北宋,南宋偏安南方,中国军队又恢复到80万左右的局面(金国30万左右,南宋30万到40万,大理,吐蕃,西夏少量),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队数量出现大规模增加的第一个时期。
第2个回答  2013-04-13
全国有40w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