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糖尿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16
中医诊断糖尿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判断:
(一)病史
关于糖尿病的病史方面,应该询问下列各点:
1.患者发病前饮食情况如何,平时是否喜食肥甘之类食物,有无饮酒习惯。因为过食肥甘或嗜酒,均可发生本病。
2.患者发病前有无长期精神紧张或其它严重精神刺激,因为精神过度紧张或重度刺激,也常可发生本病。
3.患者发病前有无经常服用金石类药物历史,因为常服金石类药物也可发生本病。
4.既往健康情况如何,有无肺、脾、肾等器官慢性疾病,因为肺病、脾病、肾病常可合并发生本病。
5.其他如发病时间、治疗经过、服药效果,也须详细询问,因为这些都与正确判断症候性质有关。
(二)症状
关于本病的症状,一般分为一般症状、症候类型及合并症三个方面。
1.一般症状
本病的一般症状主要是多饮、多食、多尿、尿甜、消瘦。如《金匮》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也一斗。”《诸病源候论》谓:“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甄立言《古今录验》谓:“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者,皆是消渴病也。”《丹溪心法》谓:“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肤……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渴不止,小便多”、“饮食倍常,不生肌肤”、“小便数而甜”等记载,均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症状特点。
2.症候类型
本病的症候类型,过去主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随着医学的发展,本病的症候类型逐渐增多,但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类型还是上消、中消、下消。
(1)上消
上消的症状特点主要为多饮、多尿,故一般又称膈消、肺消或心消。刘完素谓:“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证治要诀》谓:“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
(2)中消
中消的症状特点主要为多食、多尿、尿甜、消瘦,中消一般又称消中、胃消、脾消或内消。刘完素谓:“中消者,胃也,渴而饮水多,小便黄。”《证治要诀》谓:“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医学纲目》谓:“中消者,经谓之消中。消中者,渴而饮食俱多。”
(3)下消
下消的症状特点主要为多饮、多尿、小便浓稠、浑浊、消瘦,下消一般又称为肾消或消肾。《丹溪心法》谓:“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饮水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医学纲目》谓:“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3.合并症
消渴病如失治误治、迁延不已,则可由轻而重,由上而下,阴损及阳,阴阳两亏,导致阴精枯竭、经脉阻滞,热毒内生,并发诸证。本病的合并症较多,常见的有:
(1)痈疽:本病常易合并痈疽,消渴后期,燥热内生,耗伤津液,水谷精微随尿流失,津枯液涸,经脉涩滞,营卫失调,气血不畅,热毒滞留,发为痈疽。消渴病源不除,则热毒生之不断,故此起彼伏,久治不愈。如《千金方》谓:“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滤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大痈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诸病源候论》谓:“其病变多发痈疽。”
(2)眼病:本病患者常有合并眼病的情况,如白内障、雀目等。消渴后期,精耗阴伤已深,脾也已虚,水谷之气不得补,肝肾精血亏虚,无以上养其窍,目失所养则目疾随生。如《三消论》谓:“夫消渴者,多变盲、聋、疮痈痤痱之类。”《证治要诀》谓:“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
(3)中风:本病患者常易并发中风,消渴日久不愈,燥热伤阴伤气,气阴两亏,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则可发为中风。如《证治要诀》谓:“三消久之……或手足偏废如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
(4)水肿:本病常有合并水肿的症状,消渴久伤于内,阴损及阳,脾肾已衰,水气不得熏腾和下输膀胱,必潴留于内,泛滥周身肌肤,故出现水肿。《外台秘要》谓:“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为水病。”《三消论》谓:“夫消渴者……或热甚而膀胱悱郁,不能渗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儒门事亲》谓:“其状多饮而数溲,或不数溲变为水肿。”
(5)心痛:乃心痹之证,燥热久伤阴津,水谷精微下泄而出,不能敷布脏腑,君主之官,势必受损,脾胃及其脏腑也必受累,故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若心脉痹阻则成心痹。《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6)肢体麻木:消渴日深,燥热耗伤精血已甚,水谷精微日日下流,损而无补,肢体筋骨肌肉必失濡养,故见肢体酸软无力、麻木不仁。
(7)厥证、脱证:消渴日久,燥热烁伤津液,致使枯涸,或脏脆较甚,燥热骤作,暴伤阴精,均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继而出现亡阴、亡阳,或毒邪内攻,热毒伤气,遂出现厥证、脱证危险之候。
(三)体征
在本病的体征方面,按照中医四诊,应该注意检查下列各点:
1.望诊
患者面赤、唇红、舌黄、汗多、烦躁不安者,属于热甚。面黄、唇淡、舌白、神倦嗜卧者,属于虚极。行动如常者,示病轻。行动乏力,目盲或瘫痪手足不仁者,示病重。如有神志上的昏迷或肢体抽动,或小便如脂者,则示病危。
2.闻诊
言多、声厉、息数者,多属热甚。懒言、声低、息弱者,则多属极虚。患者小便无尿臭味者,示病重。《证治要诀》谓:“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动,其病为重。”
3.问诊
关于本病患者的问诊,除病史及主要症状已详上述、临床上必须仔细询问外,目前全身症状尚须注意询问下列各点:
(1)问寒热:消渴患者一般并无体温上的变化,如有寒热则应考虑有无其它外感疾病。因为外感疾病有时在症状上也可出现消渴,如消渴症状在先而忽然继发寒热者,则除了应考虑合并外感外,并应考虑是否病情转趋恶化。
(2)问头身:消渴患者头身无病者,示病轻。如有头痛、身痛者,示病重。
(3)问大便:消渴患者一般说来大便秘结者居多,如有大便溏泻,此乃脾胃败绝之象,示病重。
(4)问视听:消渴患者视力、听力如常者,示病轻。如有视力障碍及听力障碍,示病重。如突然失明、耳聋者,为肝肾败绝之征。
(5)问睡眠:消渴患者睡眠好者,示病轻。如心中懊恼、睡眠不安者,示病重。
4.切诊
消渴患者脉象以滑数脉为多见,临床上以细数者,示病轻病浅。沉细而弱者,示病重病深。症状未减而脉转细缓者,此为好转之前兆。皮肤以润泽者为佳,干燥或汗多者,均示病深病重;皮肤干燥如摸粗纸或汗出如油者,则示病危。
第2个回答  2021-04-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