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

如题所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增强综合国力关键在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依靠。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制高点,谁就有可能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虽经历过一些变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巨大反差,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顺应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现在,新课程进入试验区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如何,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及时了解和评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既可回应社会的关心,也是推动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一)倡导“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随着对“学习”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生产统一“标准件”式的教育的批判,新课程确立了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学习是儿童的学习。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被视为知识的授受过程,学生则自然的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在适应教育,教育则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随着新课程的进展,人们的知识观和教育观发生了变革,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观性知识,知识的掌握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教育成了学习者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要围绕学习者而变化。而社会的发展,又对人提出了多种需求,要求人必须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这样人成为了发展的中心,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关注校内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进而改变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状态。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表明新课程与中央8号文件的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l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2月26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5月18日,教育部颁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指出:2001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规模逐渐扩大。取得了良好成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这次会议精神的有力抓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组织好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当代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成长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切性的原则将这些要求转化为新课程的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以往的学校课程过于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重新回到学习的本义,将实践能力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试图改变学生“手脑”发展的严重失衡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领域。综合活动课程给予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与发展性评价制度,使得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成为可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史上一块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的颁布会引发我国中小学教育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多年来,尽管一些学校进行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是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句口号,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由于国家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人人都能达到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要求,因此,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学生再也不用按照最高要求或全班最高分来评价自己,而是采用相对的、多元的评价来要求自己,只要学生达到了统一的要求,他就是成功的、快乐的。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成功、独特的一面。这肯定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保持不改。倡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求关注评价的过程,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从2001年到2005年的三次新课程调研结果也反映出相应的变化: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成绩提高,学习压力减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