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泳车间员工质量,安全培训内容

如题所述

对比工程机械行业与汽车行业在涂装方面的特点,介绍了工程机械涂装品质管理的方法和意义。从原材料管理——包括化学原材料供应商资格管理、涂装原材料管理-加强常规性能指标进厂检验及功能性指标的检测、金属原材料管理-加强防腐蚀保护;现场5S管理、工艺管理——建立完善的工艺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工艺文件和加强对外协厂家涂装质量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签订相关的技术协议;、质量管理——顾客级、公司级、部门级和自主级4级质量控制体系;供应商服务——设置专职专职售后技术服务人员及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对工程机械企业涂装品质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工程机械产品涂装贯彻“持续改善的思想”,在满足基本设备的条件下,采取合理的管理制度,开拓思维,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聪明才智,工程机械企业也能做到高品质的涂装质量。工程机械行业与汽车行业制造过程不同、侧重点不同,进一步导致各种制造工艺所受重视不同、相应的研发、设备投入、人才引进相差较大。汽车涂装工艺约有 100年历史,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汽车工业中的涂装工艺,无论是设备投入、工艺水平的先进性与复杂性都远高于焊接、冲压、总装等3种工艺。一个汽车涂装车间在设备投入上要耗资几亿甚至十几亿人民币。工程机械涂装,无论是涂装目的、涂装质量、涂装工艺都与汽车涂装有较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机械行业就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涂层,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管理制度、满足基本的工艺、设备要求,同样能够达到较高的涂装质量。下面将根据工程机械的涂装特点,从材料、现场管理、工艺及标准化作业、供应商的全面服务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品质管理论述。工艺管理
  工艺管理是确保所制定的涂装工艺的实施,确保涂装质量稳定,达到涂装目的和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2]。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正处于从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流水生产过渡之际,注意和加强涂装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根据作者对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调研,诸多大型企业的涂装技术、设备、工艺等相差不多,主要差别在管理反面。许多企业存在着马虎、凑合、迁就等消极管理态度,这正是涂装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立健全、完善的工艺保证体系是涂装工程获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一个完善的工艺保证体系应该包括企业标准、各级程序文件、管理作业文件等。目前国标《JB/T 5946-91工程机械涂装通用技术条件》,已经不能适合目前产品的涂装要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涂装工艺水平及质量要求予以修订,并作为本企业涂装工艺制定的依据。工艺文件是涂装工艺得到正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得到稳定、优质涂膜的必要条件。完整的工艺文件应包括《涂装工程作业卡》、《涂装标准作业书》、《涂装检查基准书》、《涂装车间清扫计划》等文件。对于汽车制造厂来说,这些是最基本的工艺文件,但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只有《涂装工艺流程卡》和《整车检验卡》,完全不能满足品质管理的需要。
  另外,工程机械因产品结构复杂,一般有较多的零部件甚至是大型结构件需要外协加工,以装载机为例,常见的有铲斗、配重、驾驶室、发动机罩、油箱等。这些工件表面基本上都是重要涂装面(涂装面积占到了整车涂装面积的1/3,甚至更多),其前处理、底漆、中涂的涂装全部由外协厂家控制。而外协厂家有专职涂装技术员的可谓凤毛麟角(笔者对20余家外协供应商调查结果)。因此,必须加强对外协厂家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签订相关的技术协议。以我公司为例,我们制定了管理作业文件《物料外协涂装管理规定》,并和相应的供应商签订《物料涂装技术协议》,规定其必须采用的前处理方法、处理标准、涂料类型及相应涂层技术指标等,并给予技术指导及监督。
  2.2质量管理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涂装工序既是关键工序,又是特殊工序。如此定义,是因为涂装质量不能仅靠最终检验结果来判定其是否完全合格,必须加强对其过程的控制(即每道工序、每一个工艺参数的控制)。因此,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必不可少。
  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必须包括四级质量控制:顾客级、公司级、部门级、自主级。
  2.2.1顾客级
  顾客级质量控制即代表顾客对涂装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VES评价(Vehicle Evaluation System Static-车辆评价系统)。即站在用户的立场以专家的眼光对整车进行评价,VES要对车辆进行1600余项评价,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质量标准之一。是由日本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制定的车辆评价系统,必须由具有VES评价认定资格的评价员实施评价。在国内已取代“蓝皮书--载货汽车质量检查评定法”成为新的汽车质量评价标准。工程机械无论是制造、装配的复杂性,还是工作环境的恶劣性都远远高于汽车,因此,更有必要建立完善、可靠的质量评价系统。
  2.2.2公司级
  公司级质量控制即建立可靠的检查、检验体系,由质量保证部门实施。一般分为进厂检验、过程检验、终检三部分。对每项检查必须作出详细的规定,如:检查手段、判定标准、检查频次、重要度等,并对检查结果做详细记录、存档。见表-2某公司装载机整车(A区)检查基准书。部门级质量控制即涂装车间自主控制系统,由专人每班作质量记录;专人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主要控制项目有 ①面漆缺陷记录表(DPU――单台车缺陷总数),统计、分析日报表 ②底漆、中涂首末检记录表(包括膜厚、附着力、硬度等指标) ③面漆修补记录表,统计、分析日报表 ④喷砂、抛丸前处理检查记录表,统计、分析日报表等。
  除上述控制项目外,还必须对关键项目实施持续改进目标,如“DPU值”、“单台车补漆数量”等,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色漆或不同车型制定出每月的控制目标,图1是某公司某一种型号产品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1月的控制目标(12月份该产品未产出)。目前,工程机械用涂料越来越接近汽车涂料。以长沙某重工企业为例,其客车产品和工程机械产品的涂装为混线生产(在同一条涂装线上生产),工程机械产品与客车产品的涂装质量同质化。以其泵车为例,采用“金属漆+罩光清漆”的喷涂方案:漆膜基本上没有桔皮,漆膜亮度高(在90以上),鲜映性好(漆膜上人物面部影像清晰可见,见图3;竖直面PGD值(鲜影性)在0.5以上)[4]。因此涂料品质已成为获得优质涂层的基本条件。
  原材料的控制必须建立自己的涂料、涂装检验室。简单的检验室只需装备5万元左右的设备,即可对原材料指标、施工性能指标进行全面的检测,如:涂料固体分、涂料使用量、细度、遮盖力、流平性、流挂性、漆膜干燥时间、漆膜厚度、光泽、鲜影性、漆膜耐磨性、附着力、硬度、抗石击性能、柔韧性、耐中性盐雾性能等20余项指标。若不做耐中性盐雾性能测定,则只需3万元设备。对于自己不能检测的关键项目,可委托“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州)”或“化学工业合成材料老化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测试,并在原材料技术协议中明确规定:如耐人工老化性能每2年一次、耐盐雾试验每年一次,其它耐水性、耐酸碱性等每半年一次。要注意的是必须自己取样(正常供货的产品中取样)、送样,费用和供应商协商分担。
  在选用新材料、新供货商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供应商资格审查、原材料品质确认、样车试验、小批量试装、批量供货等5个过程,一般要经过6-10个月的试验。
  对供应商的考察主要包括: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供货能力等方面,还有企业的相关资质证明:如质量体系认证(如ISO9001认证、QS9000认证以及ISO14001认证等)、企业材料试验中心资质(如国家级实验室)、大型企业配套许可认证等。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到扎实、充分,如我们可以先要求对方提供主要生产设备清单、试验设备清单、以及上述资质证明,备案,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考察。
  2.3.2 金属原材料保护
  目前,在绝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中,随处可见金属原材料(不管是厚板还是薄板)随意堆放,有的甚至是露天存放,导致板材锈蚀严重。虽说抛丸、喷砂等前处理手段效果较好(一般能达到Sa3或Sa2.5级),但锈蚀严重的板材还是会对涂装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①严重的锈蚀影响前处理生产节拍――延长抛丸时间,降低产能;②抛丸、喷砂本身是破坏性设备,节拍的延长对设备破坏极大,加速设备老化;③节拍的延长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抛丸设备的功率一般在300- 500KW左右,能耗相当惊人;④影响工件的平整度;
  ⑤增加涂装工艺的复杂性。
  因此,金属原材料必须加以保护,合理组织生产、库存最小化(尽量避免露天存放)、及保护半成品件(避免工件 “落地” ),避免不必要的金属锈蚀。
  2.4 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涂装品质保证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场生产运行和技术管理、现场涂装质量管理、车身漆膜质量跟踪、现场清洁管理等,几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目前工程机械的生产方式基本上以“多品种小批量”形式为主,正符合所谓的“精益生产”模式。“5S”现场管理的方法可谓恰如其分。通过“5S”现场管理活动,使工作环境变得整洁、舒适,使生产井然有序。设备故障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开展“5S”活动必须做到:全员参加、全方位开展;有专业人员组织、指导;领导必须亲自抓;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5]。
  2.5 供应商现场服务
  以某公司为例,年产装载机3000台,一年涂装材料总用量达700余万元。年产量在1~2万台的企业,涂料总用量应达到3000万以上。如此产值,完全可以要求涂料供应商派驻厂技术服务人员1~2人,他们每天都在生产现场,参与涂料参数的调整,跟踪生产线上的生产情况,参与生产质量问题的分析、解决。驻厂技术服务人员在每天跟班的同时,统计相关质量信息,并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周报/月报形式反馈使用单位的有关部门。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供应商的各种资源。使用其专业仪器检验自己的设备、漆膜性能等,如风速仪、炉温跟踪仪、照度仪、桔皮测定仪等。还可以派相关的技术人员、涂料检验人员、一线操作工到其培训部门进行培训、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