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哲学 。

如题所述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还把人生道路比喻成是一条铺满识热火炭的“环形轨道”(就像400米跑道一样),人生就是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双脚踩在自热的火炭上面。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比如在人生中也有些许所谓幸福快乐的时候:考上满意的大学了,谈上恋爱了,与心爱的人结婚了,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有什么高兴的事了等等,这些可算是清凉的落脚点吧)。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总期望或许确实能碰道那清凉的地方,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面对痛苦的人生,应该怎么办?叔本华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认为要把自己的意志高高地挂起来,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冷漠,不再有任何愿望。叔本华克治生理欲望的办法是把它高高地挂起,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这与宗教的出家、避世的办法差不多,但是它比宗教还要更悲观,因为宗教禁欲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根本的解脱(成神,上天国),尽管是虚无的,但总是有一种幻想,而叔本华认为欲望根本不可能有排除的希望,连幻想都没有,完全是走投无路了,真是够悲观的了。
  注释: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语录摘选:
  通常所见,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只有当我们陷入烦恼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时间才会驻足不前。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悠闲的情绪。
  昔日的存在,现在则不复存在,在下一次的一刹那间,则必然成为曾经存在。
  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与无聊之间徘徊。
  一个人的痛苦容量是一定的,不是一个大痛苦便是一大堆小痛苦。
  什么也不说,什么人也不信。
  情人节到了,要送女人鲜花吗?不!叔本华说,那都是植物的生殖器!无知的女人还在闻着它们,说着,香啊香。
  我的哲学令人不快,因为我说出了真理。
  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可是得不到他想得到的。
  人生即是痛苦,变幻原是永恒。
  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及早知道,自己所处的世界在是一个伪装的世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是不为恐惧所侵扰就越是可能为欲望和期待所骚动。
  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
  1就是1,0就是0,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在上面加上了无限的遐想。
  发怒并非没有快乐,发怒比蜜糖还要甜。
  值得骄傲的事情,都是难做的事情!
  当愉快的心情敲你的心扉时,你就该大大的开放你的心,让愉快与你同在。
  不受激情感动的日常生活是冗长无味的。一但有了激情,生活中却又充满了苦痛。
  小人总是为找到了伟人的过失而自鸣得意。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我们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戏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这群羊,将或先或后,依次选择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恶运——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正早已等待在其后了。
  一切爱恋和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多么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根植於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此于对自身生命的热爱!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
  使别人喜欢自己,不论出于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在想得到我们所需要的。
  一个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独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思中,其乐也无穷。然而世俗的快乐,剧场、游览、娱乐并不能使愚人免掉烦恼。
  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外,其余一切的痛苦都是我们想象地.  
补充:  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价值特征
  处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人对于不同的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选择倾向性,这种选择倾向性在根本上就是不同价值类型的选择倾向性。不同的主义,体现了人对于不同类型事物的价值选择倾向性。 意志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意志的强度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意志强度第一定律)。人的意志特性千差万别,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体现了人的两种不同的意志特性,即体现了人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的决策倾向。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能力,并产生对于自身行为价值关系的不同评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决策倾向。由于价值等于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的代数和,因此根据所重视的是事物的正向价值还是负向价值,决策者可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原有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原有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把最大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敏感,对于亏损反映迟钝,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大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悲观主义者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他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把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4
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Э·B·基鲁索夫。

概述: 以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为代表的一种唯意志论哲学体系。
悲观哲学家认为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缺乏信心。它强调人生的意义,为人类探索自身存在价值作出了贡献。
最大的悲观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悲观主义,是片面的。
叔本华说得对,但只是说对了一半。
他说得无错,一切都是被决定好的。因此,我们做的什么,都不像它看起来的样子,例如 礼物,其实它不是礼物的颜色,其实一切也不如礼物本身的饱满。而实质上,无论我们得到什么,无论我们为什么而高兴,我们都不真正得到,因为,我们本身,实质上也只是一件件的物质,一个个的事情而已。我们得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的得到,而只是刚好带我我们身旁而已。最终,我们也只是事情和物质……
他说的很对啊。我们只不过是事情和物质,我们是历史中的尘埃。
但是 那么,他想说什么呢 ? 难道他想说:既然我们都只是物质和尘埃, 只是这世界里的一个分子, “拥有”什么的根本就不真正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要去追求了,不要去拥有了 , 不要去快乐了 是这样吗?
一切是既定的 和 人生、快乐这两者真的 有联系吗?
我们是物质, 所以我们不用快乐 我们建筑的高楼大厦, 我们建造的游乐设施, 我们收到的礼物。可能会在很多年后化为尘土, 所以我们就不用拥有他了?
难道 你不觉得这很荒谬么 ?
是的, 一切东西都是既定的。 但 不要忘记 我们是有感觉的。
话说, 一切都是既定的跟我们有啥关系,那只是我们发现的一样东西而已,就像发现事情是有因果的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你发现所有都是既定的,然后,给你领个选择,一是,从今天起就坐在凳子上,一个人呆在空房子中间;二是,立即收拾行李,去欧洲旅行了。你选哪个?
综上所说,我觉得悲观主义哲学,是片面的。

希望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15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还把人生道路比喻成是一条铺满识热火炭的“环形轨道”(就像400米跑道一样),人生就是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双脚踩在自热的火炭上面。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比如在人生中也有些许所谓幸福快乐的时候:考上满意的大学了,谈上恋爱了,与心爱的人结婚了,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有什么高兴的事了等等,这些可算是清凉的落脚点吧)。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总期望或许确实能碰道那清凉的地方,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面对痛苦的人生,应该怎么办?叔本华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认为要把自己的意志高高地挂起来,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冷漠,不再有任何愿望。叔本华克治生理欲望的办法是把它高高地挂起,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这与宗教的出家、避世的办法差不多,但是它比宗教还要更悲观,因为宗教禁欲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根本的解脱(成神,上天国),尽管是虚无的,但总是有一种幻想,而叔本华认为欲望根本不可能有排除的希望,连幻想都没有,完全是走投无路了,真是够悲观的了。
  注释: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语录摘选:
  通常所见,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只有当我们陷入烦恼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时间才会驻足不前。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悠闲的情绪。
  昔日的存在,现在则不复存在,在下一次的一刹那间,则必然成为曾经存在。
  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与无聊之间徘徊。
  一个人的痛苦容量是一定的,不是一个大痛苦便是一大堆小痛苦。
  什么也不说,什么人也不信。
  情人节到了,要送女人鲜花吗?不!叔本华说,那都是植物的生殖器!无知的女人还在闻着它们,说着,香啊香。
  我的哲学令人不快,因为我说出了真理。
  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可是得不到他想得到的。
  人生即是痛苦,变幻原是永恒。
  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及早知道,自己所处的世界在是一个伪装的世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是不为恐惧所侵扰就越是可能为欲望和期待所骚动。
  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
  1就是1,0就是0,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在上面加上了无限的遐想。
  发怒并非没有快乐,发怒比蜜糖还要甜。
  值得骄傲的事情,都是难做的事情!
  当愉快的心情敲你的心扉时,你就该大大的开放你的心,让愉快与你同在。
  不受激情感动的日常生活是冗长无味的。一但有了激情,生活中却又充满了苦痛。
  小人总是为找到了伟人的过失而自鸣得意。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我们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戏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这群羊,将或先或后,依次选择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恶运——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正早已等待在其后了。
  一切爱恋和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多么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根植於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此于对自身生命的热爱!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
  使别人喜欢自己,不论出于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在想得到我们所需要的。
  一个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独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思中,其乐也无穷。然而世俗的快乐,剧场、游览、娱乐并不能使愚人免掉烦恼。
  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外,其余一切的痛苦都是我们想象地.
第3个回答  2013-04-15
悲观哲学不是片面的,你只有看完了叔本华的每本著作,才有资格评论他,那些连叔本华哲学看都没看过的人就妄加评论叔本华哲学,甚至断章取义,会将楼主引入歧途的。
第4个回答  2021-02-02

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 人生如摆钟不是无聊就是空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