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如何获得创意灵感?

请教,创作时,如何获得创意灵感? 好的idea怎么来的···
BS copy 过来的答案,我要的是真实的个人体验。

这么多答案中,除掉复制过来的,除掉灌水的··· 能真心回答的,没几个人····

lalaly 缸中的鱼 答得还算不算

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
灵感的同义词有闪念或新想法(new idea)

灵感是一种要保护的资源

创新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始,灵感还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创见”。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汤姆森说:“灵感成了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

什么是灵感呢?灵感(inspiration)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简而言之,灵感就是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新想法(new idea)。灵感具有一系列特点,其一,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其二,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其三,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让你产生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只让你产生低贱的灵感。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其四,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其五,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其六,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都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型复合创新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困难,往往更需要经历复杂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调用单位乃至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往往需要严格和复杂的社会分工。而在目前国家体制和社会条件下,要做到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明白了个中道理,个人、单位和国家都应该采取行动。首先全社会要树立灵感就是宝贵创新资源的观念。个人要把灵感当作可能有价值的产品来对待,注意保护自己大脑中随时产生的灵感。美好人生工程的研究发现写灵感日记是记录保护开发灵感的好方法,因为任何人只要掌握基本的汉字就可以进行操作。当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有价值的灵感特别是有可操作性的灵感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阐述清楚,表达完整,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必要时可以请相关专家帮助,形成可操作的创新方案,然后根据情况自行组织或者提交给相关单位或者国家进行实施。对于单位和国家的决策者则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灵感这种产生于群众大脑中的宝贵资源,应尽快建立创新建议保障机制,对任何人提出的创新建议进行及时的评估,对有价值可实施性好的,组织调动必要的社会资源进行实施,实现价值之后要对提出创新建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合理的激励,形成全社会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创新的良性闭合循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孩子从学会说话的时候就会产生灵感并具备创新想象力了,孩童时代是人一生当中想象力最丰富、最容易产生灵感的人生阶段,由于目前的作文教学还停留在命题作文的老套子上,总让学生写自己脑子中没有的题材,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不但没能开发培养,而是一点点被扼杀了。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建议广大家长引起高度重视,要注意引导并帮助孩子随时记录孩子的灵感。建议从孩子说出第一个惊人之语(最早的灵感)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用灵感日记的方式记录保护,开始的时候需由家长帮助甚至代劳,等孩子学会基本的拼音和汉字的时候就逐步由自己来记。争取至少一天一个好主意(One Day One Good Idea), 切记从简单开始,只要能坚持,这种日记一定会漫漫地由短变长,同时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创新能力。灵感日记除了具有一般日记可以培养写作能力、锻炼独立思维能力和锤炼意志的基本功能外,灵感积累起来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首先,可以通过记录和积累灵感巧妙地突破千百年来认识自我这个人生最大的难题:灵感集中的领域就是一个人的具有潜能和创造性的领域,从而为人生定位,选择正确人生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然后,选出其中价值最大的灵感便可能是一个人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实现它就是通过创新走向成功,也就是最好的自我实现,也是对社会和国家最大的贡献。灵感日记人生定位法适用于所有希望进行准确人生定位和创新发展的人。

灵感是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创新权是一种要保护的人权,在创新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建议国家制定《创新建意保障法》,建立创新建意保障机制,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创新的基本权利,为普通公民积极参加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对公民提出的创新建意进行评估、实施和激励。保护并开发好人民群众大脑中产生的有用灵感,尽可能实现其价值,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是创新的素材和原料,没有任何知识的人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所以学习知识对于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形成学习型社会。根据美好人生工程,结合是创造的真谛。交流思想,让思想进行碰撞最容易产生灵感,创新保障机制还应为人们提供最便捷的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和机会。

最大限度地挖掘、保护、利用每位公民大脑中产生的灵感资源,并对任何创新进行合理的激励和回报,人民群众参加创新的积极性必然会被极大地激发,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必然会大幅度地增加,大多数普通人都可能通过创新创造财富成为成功之人,“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不是空话,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形成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如果世界各国都是这样,人类的进化可望从此从慢速的、低效的、被动的自然进化旧时代进入快速的、高效的、主动的自觉进化新时代!

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务之当。

个体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下边包括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动力系统;另一个是智能系统。

动力系统

1.创新理想。创新理想即指个人要成为创新人才的理想。

“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这是人类自古以来要在天空中飞翔的创新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一些有志者先后做了尝试。1903年,由美国莱特兄弟将飞机试制成功,并飞上了天空。因此,莱特兄弟就是两位具有创新理想的成才者。

就这样,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创新的课题,而那些具有创新理想者,就一个又一个地去探索。所以,要成为创新人才,首先就要树立创新理想,它是个人对未来要成长创新人才目标的设想。

创新理想的形成,是动机、目的、需求的有机结合。动机反映在指向目的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需求和动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起和维持人们的活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产生动力,只有当明确地意识到并且努力实现这种需求时,需求才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这种由于人们为实现成创新人才的需求,达到成为创新人才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便形成了创新理想,它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基本内在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勤奋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2.创新情感。创新情感即指热爱创新事业的情感。因为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研究的艺术》作者贝弗里奇说:“科学最大的酬报是新发现带来的激动。正如许多科学家所证明的,这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它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上的鼓舞和极大的幸福与满足。不仅对新事实的发现,而且对一个普遍规律的突然领悟都能造成同样狂喜的情感。”

人的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积极性,而活动积极性的产生,是以对活动的喜欢、热爱,对活动结果的向往、追求为前提的。特别是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强烈热爱该项事业情感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了这种情感,就会对事业产生一种巨大的热情,它可以调动人的全部身心,使人精神振奋,精力旺盛,打破常规,冲破障碍,热情越高,力量越大,越是艰巨的工作,越需要高度的热情,热情也是一种动力,它推动着人们对工作的勤奋,对事业的迷恋,从而促进创新事业的成功。

3.创新兴趣。创新兴趣即指对于从事创新业的兴趣。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热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因为我有兴趣。”

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就会使自己的感知觉活跃起来。于是,感知觉清晰,观察准确,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牢固,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因而有助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有趣的倾向,是好奇心的萌芽。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成为创新人才来说至关重要。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兴趣不仅是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而且也是对创新乐趣的追求。所以,创新兴趣,便成为推动创新人才,取得创新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

4.创新意志。创新意志即为了实现成为创新人才的目的,而培养的顽强意志。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在目的确定之后,重要的是持久精神,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地去实现它。

对于困难,即要看到它是一种消极因素——一种阻力;又看到它是一种积极因素——一种动力。由于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同时也就会获得成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种消极困素之所以能转化为积极困素,就在于意志具有调控作用。

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与消极心理因素是相互排斥的。因此,要切实达到发展积极心理因素的目的,就离不开自我调控。自我调控,就是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控制消极心理因素的产生和滋长,从而促使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

创新理想、创新情感、创新兴趣、创新意志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有志于成为创新人才者,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智能系统

智能系统的因素有:知识、认识能力、远见卓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本文着重谈谈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亦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1.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所谓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指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灵感。

什么是灵感?灵感就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刹那间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突发的心理现象,是思维与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如弗莱明发现了盘尼西林(青霉素),他在做实验时,培养了一个实验皿的细菌。但是实验没有成功,因为实验皿中的细菌被别的细菌侵入,长成了绿霉。弗莱明仔细观察后,他注意到这个绿霉杀死了器皿中原有的细菌。在注意到这个霉菌的杀伤力之后,经过分析、判断,弗莱明产生了灵感:他想到这个绿色的霉菌中,包含着可以杀死葡萄球菌的物质。于是,他把盘尼西林霉菌中分离了出来。

在弗莱明之前,至少有28位科学家报告过霉菌杀死细菌这个事实。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产生灵感,没有形成创造性的认识,没有发现盘尼西林,因而总是被看成一个不幸的意外。盘尼西林的发现使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一半。

灵感的形成,虽然在一刹那之间,但它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它离不开个人长期的积累。而且,在一次灵感形成之后,还要经过验证、充实和完善。

如何引发灵感?

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用脑。关于愿用脑的问题,这里就不谈了。下边分别谈会用脑和多用脑。

会用脑。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创新项目的完成,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结论了的说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多用脑。要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的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的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说:“我不做具体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

由此可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造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引发灵感的过程中,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有时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交叉运用的。

2.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主要指创造过程中的设计能力、实验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技能技法等。这里只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最重要的在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只有把知识学深学透,学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程度,才能够正确地应用它去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洞察深邃,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杨叔子教授曾经讲过他自身的一个事例:“我有一次带学生在工厂参观学习,在一个制造齿轮的车间里,有一台机床加工了来的齿轮的轮齿表面总有不正常的划痕。原因何在?加工齿轮的轮齿的机床很复杂,主要是它的传动的内部关系很复杂,而且这个传动内部的关系又是十分严格的。我对这种机床的传动机理比较清楚,想了想对传动中每一个环节都加以分析,很快就得出了问题。把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安装反了,互易其位了。把机床这部分打开一看,果然如此。”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教授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机床机理的知识,而且能够把它应用于实际,准确地找出了这台机床加工出来的齿轮的轮齿有划痕的原因。这就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认识能力、远见卓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智能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8
历史文化是创意灵感的源泉
“创意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都是创意灵感的源泉,我将用真诚和执著,用智慧和心血,为北京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意城市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这是北京联合大学的青年教师尹涵近日在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召开的创意先进人物座谈会上说的话。

今年1月27日,尹涵创意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用舞蹈艺术诠释《周易》文化,并获得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11家单位举办的“2007北京创意设计青年人物评选活动”金奖。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的尹涵,曾获得“萌芽杯”舞蹈比赛第一名。她根据自己所学的编导知识和社会实践,创编了舞剧《一片甲骨》。她还设计音乐、服装、舞美、灯光,自编、自演创作了舞蹈《文王演易》《玄鸟生商》《思兮》等。同时还为北京的部队、学校创编了《格桑花》《傣韵》《辣妹子》《问天》等大量的舞蹈,并先后在北京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得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为了创编舞蹈《文王演易》,表现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尹涵利用课余时间请教北京舞蹈学院专家、教授,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大厦等查阅了大量的殷商时期资料,认真研究,悉心揣摩,力图用舞蹈语汇、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民族精神。在北京市第九届舞蹈比赛时,尹涵自编、自导、自演的舞蹈《文王演易》,以轻盈的舞姿,奇特的构思获得了评委们的好评,获得专业组创作奖和专业组表演二等奖。

创意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方案让尹涵又一次展开了自己创意的翅膀。“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面向世界征集的消息发布后,尹涵在认真阅读征集书后,结合社会实践和所学编导知识,写出了创意方案初稿。并附上了分析报告、实施工作方案、资质文件和相关说明。奥组委专家对来自全世界的2000多份应征方案和创意进行层层筛选后,认可了尹涵的创意方案,并给她发来了应征方案符合要求的来函。

参考资料:历史文化是创意灵感的源泉 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
灵感的同义词有闪念或新想法(new idea)

灵感是一种要保护的资源

创新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始,灵感还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创见”。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汤姆森说:“灵感成了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

什么是灵感呢?灵感(inspiration)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简而言之,灵感就是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新想法(new idea)。灵感具有一系列特点,其一,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其二,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其三,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让你产生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只让你产生低贱的灵感。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其四,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其五,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其六,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都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型复合创新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困难,往往更需要经历复杂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调用单位乃至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往往需要严格和复杂的社会分工。而在目前国家体制和社会条件下,要做到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明白了个中道理,个人、单位和国家都应该采取行动。首先全社会要树立灵感就是宝贵创新资源的观念。个人要把灵感当作可能有价值的产品来对待,注意保护自己大脑中随时产生的灵感。美好人生工程的研究发现写灵感日记是记录保护开发灵感的好方法,因为任何人只要掌握基本的汉字就可以进行操作。当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有价值的灵感特别是有可操作性的灵感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阐述清楚,表达完整,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必要时可以请相关专家帮助,形成可操作的创新方案,然后根据情况自行组织或者提交给相关单位或者国家进行实施。对于单位和国家的决策者则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灵感这种产生于群众大脑中的宝贵资源,应尽快建立创新建议保障机制,对任何人提出的创新建议进行及时的评估,对有价值可实施性好的,组织调动必要的社会资源进行实施,实现价值之后要对提出创新建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合理的激励,形成全社会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创新的良性闭合循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孩子从学会说话的时候就会产生灵感并具备创新想象力了,孩童时代是人一生当中想象力最丰富、最容易产生灵感的人生阶段,由于目前的作文教学还停留在命题作文的老套子上,总让学生写自己脑子中没有的题材,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不但没能开发培养,而是一点点被扼杀了。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建议广大家长引起高度重视,要注意引导并帮助孩子随时记录孩子的灵感。建议从孩子说出第一个惊人之语(最早的灵感)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用灵感日记的方式记录保护,开始的时候需由家长帮助甚至代劳,等孩子学会基本的拼音和汉字的时候就逐步由自己来记。争取至少一天一个好主意(One Day One Good Idea), 切记从简单开始,只要能坚持,这种日记一定会漫漫地由短变长,同时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创新能力。灵感日记除了具有一般日记可以培养写作能力、锻炼独立思维能力和锤炼意志的基本功能外,灵感积累起来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首先,可以通过记录和积累灵感巧妙地突破千百年来认识自我这个人生最大的难题:灵感集中的领域就是一个人的具有潜能和创造性的领域,从而为人生定位,选择正确人生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然后,选出其中价值最大的灵感便可能是一个人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实现它就是通过创新走向成功,也就是最好的自我实现,也是对社会和国家最大的贡献。灵感日记人生定位法适用于所有希望进行准确人生定位和创新发展的人。

灵感是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创新权是一种要保护的人权,在创新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建议国家制定《创新建意保障法》,建立创新建意保障机制,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创新的基本权利,为普通公民积极参加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对公民提出的创新建意进行评估、实施和激励。保护并开发好人民群众大脑中产生的有用灵感,尽可能实现其价值,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是创新的素材和原料,没有任何知识的人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所以学习知识对于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形成学习型社会。根据美好人生工程,结合是创造的真谛。交流思想,让思想进行碰撞最容易产生灵感,创新保障机制还应为人们提供最便捷的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和机会。

最大限度地挖掘、保护、利用每位公民大脑中产生的灵感资源,并对任何创新进行合理的激励和回报,人民群众参加创新的积极性必然会被极大地激发,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必然会大幅度地增加,大多数普通人都可能通过创新创造财富成为成功之人,“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不是空话,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形成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如果世界各国都是这样,人类的进化可望从此从慢速的、低效的、被动的自然进化旧时代进入快速的、高效的、主动的自觉进化新时代!

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务之当。

个体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下边包括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动力系统;另一个是智能系统。

动力系统

1.创新理想。创新理想即指个人要成为创新人才的理想。

“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这是人类自古以来要在天空中飞翔的创新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一些有志者先后做了尝试。1903年,由美国莱特兄弟将飞机试制成功,并飞上了天空。因此,莱特兄弟就是两位具有创新理想的成才者。

就这样,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创新的课题,而那些具有创新理想者,就一个又一个地去探索。所以,要成为创新人才,首先就要树立创新理想,它是个人对未来要成长创新人才目标的设想。

创新理想的形成,是动机、目的、需求的有机结合。动机反映在指向目的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需求和动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起和维持人们的活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产生动力,只有当明确地意识到并且努力实现这种需求时,需求才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这种由于人们为实现成创新人才的需求,达到成为创新人才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便形成了创新理想,它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基本内在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勤奋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2.创新情感。创新情感即指热爱创新事业的情感。因为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研究的艺术》作者贝弗里奇说:“科学最大的酬报是新发现带来的激动。正如许多科学家所证明的,这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它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上的鼓舞和极大的幸福与满足。不仅对新事实的发现,而且对一个普遍规律的突然领悟都能造成同样狂喜的情感。”

人的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积极性,而活动积极性的产生,是以对活动的喜欢、热爱,对活动结果的向往、追求为前提的。特别是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强烈热爱该项事业情感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了这种情感,就会对事业产生一种巨大的热情,它可以调动人的全部身心,使人精神振奋,精力旺盛,打破常规,冲破障碍,热情越高,力量越大,越是艰巨的工作,越需要高度的热情,热情也是一种动力,它推动着人们对工作的勤奋,对事业的迷恋,从而促进创新事业的成功。

3.创新兴趣。创新兴趣即指对于从事创新业的兴趣。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热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因为我有兴趣。”

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就会使自己的感知觉活跃起来。于是,感知觉清晰,观察准确,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牢固,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因而有助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有趣的倾向,是好奇心的萌芽。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成为创新人才来说至关重要。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兴趣不仅是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而且也是对创新乐趣的追求。所以,创新兴趣,便成为推动创新人才,取得创新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

4.创新意志。创新意志即为了实现成为创新人才的目的,而培养的顽强意志。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在目的确定之后,重要的是持久精神,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地去实现它。

对于困难,即要看到它是一种消极因素——一种阻力;又看到它是一种积极因素——一种动力。由于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同时也就会获得成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种消极困素之所以能转化为积极困素,就在于意志具有调控作用。

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与消极心理因素是相互排斥的。因此,要切实达到发展积极心理因素的目的,就离不开自我调控。自我调控,就是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控制消极心理因素的产生和滋长,从而促使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

创新理想、创新情感、创新兴趣、创新意志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有志于成为创新人才者,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智能系统

智能系统的因素有:知识、认识能力、远见卓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本文着重谈谈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亦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1.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所谓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指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灵感。

什么是灵感?灵感就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刹那间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突发的心理现象,是思维与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如弗莱明发现了盘尼西林(青霉素),他在做实验时,培养了一个实验皿的细菌。但是实验没有成功,因为实验皿中的细菌被别的细菌侵入,长成了绿霉。弗莱明仔细观察后,他注意到这个绿霉杀死了器皿中原有的细菌。在注意到这个霉菌的杀伤力之后,经过分析、判断,弗莱明产生了灵感:他想到这个绿色的霉菌中,包含着可以杀死葡萄球菌的物质。于是,他把盘尼西林霉菌中分离了出来。

在弗莱明之前,至少有28位科学家报告过霉菌杀死细菌这个事实。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产生灵感,没有形成创造性的认识,没有发现盘尼西林,因而总是被看成一个不幸的意外。盘尼西林的发现使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一半。

灵感的形成,虽然在一刹那之间,但它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它离不开个人长期的积累。而且,在一次灵感形成之后,还要经过验证、充实和完善。

如何引发灵感?

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用脑。关于愿用脑的问题,这里就不谈了。下边分别谈会用脑和多用脑。

会用脑。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创新项目的完成,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结论了的说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多用脑。要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的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的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说:“我不做具体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

由此可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造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引发灵感的过程中,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有时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交叉运用的。

2.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主要指创造过程中的设计能力、实验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技能技法等。这里只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最重要的在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只有把知识学深学透,学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程度,才能够正确地应用它去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洞察深邃,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杨叔子教授曾经讲过他自身的一个事例:“我有一次带学生在工厂参观学习,在一个制造齿轮的车间里,有一台机床加工了来的齿轮的轮齿表面总有不正常的划痕。原因何在?加工齿轮的轮齿的机床很复杂,主要是它的传动的内部关系很复杂,而且这个传动内部的关系又是十分严格的。我对这种机床的传动机理比较清楚,想了想对传动中每一个环节都加以分析,很快就得出了问题。把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安装反了,互易其位了。把机床这部分打开一看,果然如此。”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教授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机床机理的知识,而且能够把它应用于实际,准确地找出了这台机床加工出来的齿轮的轮齿有划痕的原因。这就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认识能力、远见卓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智能系统。
第2个回答  2008-05-18
这样说吧 灵感产生的原理是这样 人的脑细胞有两种 一种是参与下意识思维的 第二种是参与潜意识思维的 其中第一种起主导作用
参与下意识思维的脑细胞活动特点是, 受到主体,也就是人的意识的支配, 它进行思维加工过程的开始与停止 加速与放缓都由主体大脑控制,

而参与潜意识思维的脑细胞工作特点是 要激起它的活跃性必须依赖下意识脑细胞的活动 它会自动存储一部分令你记忆深刻的信息,包括以前的和眼前针对当次课题的,这些活动基本上都不受主体的控制,但是它有一个极其神奇的作用 就是当它们的活跃性一旦被激起 就算下意识的脑细胞都停止活动 也就是在你休息或想其他事情的时候 你的潜意识的脑细胞仍然在工作 它利用存储下来的信息 不断的进行信息加工和筛选调整 最后 只要条件成熟 就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针对你的艺术心理趋势的意象.
而你的大脑虽然暂时没有下意识的思考你正在创作的课题 但是你的创作心理趋势已经形成 大脑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 只要潜意识里形成的这个意象符合你的创作心理趋势时 大脑的活跃性会立刻被激起 这就是灵感.
灵感的产生虽然有着不可控制的 不可预料的一方面 但追根究底 它的产生其实有赖于大量创作素材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 素材积累越深厚 发生创作灵感的机会就越多
总的来说 发生灵感的基础是生活素材 得到灵感的有效途径是认真进行下意识思维以激发潜意识思维的活跃性 进而有效利用长年累月积累的素材信息
大脑的功能很强大 而潜意识思维真的很有效 还不会让人觉得累 呵呵 希望能够帮到你
第3个回答  2008-05-19
要获得创意灵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灵感是内心的一次偶尔的灵动,他可以是很碰巧的,也可以是安排已久的,前者所带来的灵感很珍贵,就像海里捞出的天然形成的珍珠一样珍贵。。但是我们要多久才能遇上那么一颗珍珠呢?而我们可以采用人工繁殖,同样能够获得高品质的珍珠,虽然不是天然的,但质量却也是货真价实。

同样道理,我们无法在生活中遇见那么多的“碰巧”,我们只有自己去寻求机遇,比如,来一次旅游,你能够主动地去靠近那些未知的元素,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让灵感去发现你。。。

因此,绝大多数创作灵感是由实践而来的,因为,是我们去追寻灵感,而不是灵感来找我们。。

那么灵感具体要怎样去追寻。。我觉得要培养扩展性思维。。
比如,看到钥匙,想到门,然后进而想到家。。那么,钥匙可能就成为你“家”的创作灵感了,或者倒推都行。。。看到一个缺了口的碗,想到了托碗的苍老的手,进而想到了老人,进而想到了贫困。。。那么一个破碗可能预示一个老人的命运,或是老人在诉说自己的苦。。。

我是学设计的,所以我会这样去训练自己的思维。。这纯属我的个人看法。。
第4个回答  2008-05-18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知识 文化底蕴,只有了知识你才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把所知道的知识转化和鬓发出属于自己的创意,如果你脑袋空空,给你再好的环境也没灵感,就是说你要不停的吸收,吸收没有界限,可以是美术方面,摄影,电影,音乐修养,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名人传,同时也要用你的判断力告诉自己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坏东西,之后我认为就是善于观察,就是从很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那一瞬间的美或一个很美的视角,比如一张很美的图片,也许就是经常见的叶子,但就因为你的足够观察力就可以让它从另个角度变的很美. 还有就是要敢想敢做,千万不要在思想上受约束,在idea的世界里没有不可以,只有你不敢想,飞机可以在海底飞,人也不一定非要3亭5眼一个脑袋,就是这个意思把,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最后我认为就是多看好作品或大师作品,当然,也不要太有界限,电影,美术,摄影什么的都可以,只要好,有思想,有创意就好,我是一个学动画设计的,以后也许要靠idea吃饭,所以我也很注重这方面培养,以上也是我的一点点经验,希望你能创作出自己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