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科学、政治、经济、世界地位等等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 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 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 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 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 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 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 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 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 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 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 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 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 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 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 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 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 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 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 “维多利亚时代”。 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 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 60.2%、 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 “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 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 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 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 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 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 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伦 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 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历时 5 个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参观者。展馆长约 563 米,宽约 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 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 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 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 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 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 利也有弊。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 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 “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 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 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 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 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 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 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 世纪末19 世 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 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 1/3,当时 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 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 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 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 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 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 1340 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 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 家 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 额减少了 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 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 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 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 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 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 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 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 势不可挡。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 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 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 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 6 月 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 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 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 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 15 缩短到2 天。
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 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 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 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 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 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 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 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积极支持英 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 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 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 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 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 必行。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 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 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 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9 签署后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 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 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 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 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 年的议会改 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 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 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 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房主选 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 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 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 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 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
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 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19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 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在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并且具有小资 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 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 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 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 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 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 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 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 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 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 自我的过程。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 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 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 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 ,短篇小说集《 势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 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 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 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 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 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 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经典——《简·爱》。这 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女性要求 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 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 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 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 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 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 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 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 家庭。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她 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 13 长篇小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 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 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 爱尔兰联合王国。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 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19 世纪中期, 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 年 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 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 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 围。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19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 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 1899 年占领了苏丹。 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 载而归”。 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 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 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 兰士瓦。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1900 年, 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
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 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 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国家政 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 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40~50 年代达到 高潮。 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 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 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 大意义。 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 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7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化初具规模.即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韧,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海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一直是研究英国现代化或工业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对于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正如马克思说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闸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加上工业革命使铁路和海船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交通工具被英国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这“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郡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大部分过剩原料,同时又满足它们对工业品的大部分需要。因此,无怪乎英国工业获得这样巨大的空前的发展”。

  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英国的现代化或工业化更不能没有海外贸易。正是这个海外贸易,扩大了英国的粮食供应.开辟了新的和广阔的原料(尤其是棉花)来源;正是这个海外贸易;又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市场。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比只依靠国内或欧洲内部市场所能取得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海外贸易还有助于提高英国人均产量,从而提高英国的收入和消费。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海外贸易经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转变的论述,展现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以期后起现代化国家借鉴:

  一、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早期 英国海外贸易的模式

  工业革命早期.即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的英国海外贸易.受制于重商主义政策的局限。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全盛于16—17世纪,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政权为了获得商业资产阶级支持,实行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起了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重商主义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化进程中,工业革命深入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爆发了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这个角度,英国似乎是欧洲诸大国中最不重视重商主义的国家,并且是在国家政权最少干预下,一马当先地迈开了工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17世纪以来,整个政治演变和工业化进程看,英国所营造的大部分市场环境,还是由国家行动造成的。重商主义对英国诲外贸易的调节是另类的“重商主义”,它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诲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殖民地船只装载。这实际上是向当时荷兰的海上运输垄断权挑战。它意味着战争,战争使英国最终成功地扩大和保护了殖民地和商业,国家通过这另类的“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最初阶段(即13世纪),确实发挥了虽然是间接,但却是很重要的作用。

  在重商主义政策下,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海外贸易的后果及特点表现如下:

  1.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但1760—1780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而骤然下降,1780年后又有急剧增长。可见,贸易模式要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经常出现.加上重商主义政策的约束,英国出口占整个国民生产的比率未能达到自由贸易政策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在整个13世纪,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产品,出口在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1700年是14.4%,1760年是35.2%,1801年是34%,体现出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工业化的初步成就。

  2.进出口产品的构成,也反映出英国这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

  首先,从出口产品的构成看,英国大部分出口产品是纺织品,这反映英国在这方面生产技术的优势。但是,在出口纺织品的构成上,到18世纪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几个世纪作为英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毛纺织品,在18世纪初仍占出口纺织品的85%,随着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和产量的增长,这一优势被棉纺织品所取代。棉纺织品的出口,从18世纪初只占出口纺织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纪初的35.4%。在工业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而除棉纺织品外,包括毛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仅2.9%。此外,工业革命中仅次于棉纺织业的重要的工业部门——金属业,其产品的出口额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次,18世纪进口产品性质也发生变化。工业品,尤其是从印度等地进口的印花布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材料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一直很高,随着工业革命对原棉需求的扩大,到19世纪初更是急剧的增长:绝大多数进口食品可以说是非生活必需品.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麦和谷物只占小部分,食品.尤其是蔗糖和茶叶的比重上升。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粮食出口超过进口,到18世纪末才倒转过来;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把从殖民地进口的产品再出口,再出口商品的价值,随着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有所增长,相当于国内生产的出口产品的一半左右。再出口产品一般是殖民地生产的食品,如烟草、咖啡、蔗糖、稻米和茶叶等。英国从这些进口商品再出口的赢利,基本是运输和销售的利润。主要是因为“航海法”之类重商主义政策,限制了殖民地产品的贸易:

  最后,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大都局限于对自己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18世纪初,英国4/5以上出口产品输往欧洲,而到18世纪末下降为大约30%:输往美洲的比例大有增长,从10%增至60%。进口来源地的变化也表明,在重商主义政策下,整个18世纪英国海外贸易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陆、西印度和东印度殖民地或前殖民地。

  总之,在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展主要归因于工业革命的启动,重商主义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一时段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制约了这时英国海外贸易只能达到初步的层次。这种局限性典型地表现在“航海法的负担”上。

  托马斯认为,“航海法”造成的最大影响是,绐殖民地带来经济损失。殖民地一些产品(如烟草和蔗糖)在出口到欧洲大陆前先要输往英国。这种迂回或间接的运输耗费,实际上造成成本上升和价格上扬。“航海法”直接给殖民地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负担,也没有给英国带来利益。由于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直接从美洲到欧洲目的地的海运耗费,要比英国的迂回或间接海运费用便宜许多,英国人因而从中遭受一些经济损失。“航海法”也给英国造成负担,这就是包括“航海法” 在内的重商主义政策必须随着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市场力量的威力,而让位给自由贸易的重要原因。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

  二、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全盛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

  自由贸易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谷物法”的废除,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其直接动力是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赋予英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和铁器业)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导权。从而英国得以比任何竞争对手更廉价地制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工业革命创造了廉价的铁路和轮船运输的伟大时代,使长途或远洋贸易革命化。美洲和亚洲辽阔的旷野和平原吸引农民和商人、投资者和殖民者、投机家和冒险家,迅速建立依托母国工业中心,带有充足原料供给的外国的真正的国际经济。英国的海外投资、销售以及运输业服务,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大市场。贸易必然开拓、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

  工业革命还造就了一个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增强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需要获得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他们十分迫切地要求打破重商主义政策对商品自由流通的限制,以更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

  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英国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谷物法”作为重商主义或贸易保护政策,特指1815年通过的有关限制粮食出口的法律。这是中世纪以来,尤其是17世纪以来重商主义为维持谷价低廉,禁止谷物出口的一系列谷物贸易政策的总结和高潮。“谷物法”为确保当权的英国土地贵族的经济利益,规定在国内小麦价格抵于每夸脱80先令时禁止外国小麦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改变了英国的关税政策。虽然,英国政府继续为增加收入征收消费产品进口关税,但从此取消保护性关税的原则已经不可逆转。1849年废除“航海法”,1853年全面征收收入税, 1860年绝大多数保护性关税被取消,四百多种商品关税只剩下丝绸品的关税。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税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在1841年,进口关税等于进口价值的35%,1881年下降到只有6%。政府收入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可见,自由贸易首先通过废除高额关税,削弱和打击英国土地贵族的实力。自由贸易给制造业资本家——工业资产阶级带来实质性好处。自由贸易只有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下,才得以向利于英国的方向转化。工业革命确立了英国工业资本家在棉纺织业、铁器业和机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权。18世纪初的关税保护主义,限制了英国为了这些工业产品而接受外国产品的“自顾性”;外国也因为过重关税而减少对英国工业产品(如布和铁)的购买。只有自由贸易才能真正开拓辽阔的工业品海外市场。确实, “谷物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英国的农业,但这种伤害却被自由贸易的获益所弥补。因为工业品出口的扩大,使英国工业部门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失业者的就业率以及储蓄率也上升了。自由贸易造就了维多利亚中期的繁荣。英国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支撑着半个多世纪世界贸易的扩展。

  自由贸易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这时英国处于贸易和增长的全盛期,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不论是海外投资还是运输服务收入,都处于曲线的最高点。

  1821—1873年,英国人均工业产品出口年增长率是4.4%,几乎是同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四倍。同期,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8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进口等于国民收入的25%—30%。

  而在出口构成方面,棉、毛和麻织品,在19世纪初,占出口总值的3/4左右,到19世纪末,仍占40%;英国工业革命典型的工业品——棉纺织品仍占出口总值的25%,铁和钢占15%,机械占7%,煤占1O%,体现了“世界工厂”的往日雄姿。工业革命重要工业部门的产品(棉纺织品、铁和钢、煤) 占据出口总值的2/3。外国人消费英国这些重要产品所占的比重是:棉纺织品的80%.钢和铁的50%,还有日益重要的服务业的出口;1913年服务业(尤其是运输和销售业)的出口占总出口价值5,3亿英镑的近80%。

  上述可见,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国外要比国内消费多得多;消费进口食品要比自己生产多得多。英国变得如此依赖世界贸易,英国从而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尤其在1876—1885年这十年中,英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数大约38%,即使到1899年有所下降,仍占世界工业国家总出口的33%,是当时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英国这一统治或优势地位在世界经济史是独特的,只有美国在20世纪中叶才达到这个水平。
  三、自由贸易和英国海外贸易评述

  按重商主义学说,财富和利润只能从对外贸易中产生,对外贸易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到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70年代后,进口一直大大高于出口。这样严重的“出超”会使英国变穷吗?回答是:不会!因为贸易额有利于英国。贸易额 (terms of trade)指出口产品的价格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之比,即:

  一方面,因为工业品价格要大大高于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尽管在19世纪后期,进口的“量”要大大超过出口的“量”,但贸易额一直朝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18世纪期间,为了确保出口收入超过进口支出,英国千方百计地开拓服务业(尤其运输业)出口来弥补收入的不足。所以,从贸易额指数看,即使进口“量”超过出口“量”,英国仍处于海外贸易中有利地位。

  海外贸易保证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几个重要工业部门(棉织业、铁器业和工程业等)得以惊人的发展。没有进口和出口贸易,英国的棉纺织业简直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不能像实际上所发生的那样带动英国整个经济的飞速增长。例如,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棉织业生产成本,40支棉纱的成本耗费,1812年只是 1779年的1/6,英国迅速利用出口机会.把大量低廉棉织品销售国外,从而扩大雇工和生产规模.普及使用蒸汽机等先进能源和机器。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企业和公司才得以统治世界近代工业,在世界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甚至垄断权。

  海外贸易还大大促进英国工业的增长和原料的供应。1841年,英国生产的棉织品总数已经达到1815年的5.2倍,而这两个年份,又都有 60%生产的棉织品供出口。多亏这样的出口,方能支付了工业所需的进口原棉和其他原料的耗费。在1815年,原棉进口的耗费是总工业产量的1/4,而到 1841年却上升达31%。由于棉布价格下降而原棉价格基本不变,原定的出口所得价值只能购买原定进口棉花的一半;但棉布价廉又使棉布生产量和出口量有了 4—5倍的增长。由于这种进出口的海外贸易的增长.从而增强了英国的工业规模和国际影响。

  但是,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问题。

  1.整个19世纪,英国出口过分集中在几个处于工业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业部门,即像棉纺织业、铁器业和金属冶炼业等几个“老”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赢利一直占出口总利润的2/3。可见,英国出口赢利的繁盛取决于出口市场对这几个“老”工业部门的依赖。但是,到20世纪,随着从蒸汽机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变,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分委身”于这几个工业,暴露了英国经济的弱点,也导致了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新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德)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而发展了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英国沉重的包袱使其经济难以向更新兴的工业调整,从而失去了技术“领袖”或“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经济这种过分维持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口产品在欧洲北美传统市场曾占40%以上,但在1870年开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的德、美生产的产品却日益受到青睐,甚至打入英国市场。

  2.长期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进口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都超过出口。这时期贸易额的平衡靠的是英国海运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的销售收入,“逆差”还被国外资产的股启、和利益所弥补:例如,1913年,英国产品贸易缺额(进口,出口)是1.3亿英镑,但是这一年服务业和海运业的收入盈利达1.9亿英镑。英国的海运业、商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获利,长期地隐蔽着英国工业和贸易竞争的失败:英国这种“服务业”出口,在英国还能利用工业优势在统合市场中扩大财富,并发挥“服务业”的优势时,还可以暂时地保持外表上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一旦其工业优势丧失。这种外表上贸易大国的优越性就要随即下降。到了“一战”前夕,英国海外贸易格式,尤其出口、进口产品的销售和产品构成起了重大变化(见图示)。

  图示中,每对箭头(一)所指,表明该国对它国的剩余(收入超过支出)。英国对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贸易的人超(用虚线表示)分别是6000、1300和 1300,总价值8600万英镑。而英国对除这三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都出现“逆差”,“逆差”总价值达12000万英镑,要大大高于“人超”的 8600万,这表明20世纪初,英国与外界贸易模式暴露出的弱点。幸好这时尚有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海外投资的利息和股息的弥补,英国才暂时免于陷入困境的局面。但是这种“隐蔽”实质上延缓了英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英国工业创新乏力。这就是所谓“荷兰病”或“英国病”。

  综上所述,19世纪末以来,英国海外贸易模式的特征或弱点制约了英国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是后起现代化国家要引以为戒的;

  一是,由于英国始终把工业品出口集中在几个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的重要部门.到19世纪下半期,这些旧工业产品只能出口到西欧和美国之外的初级生产国家。英国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重点生产虽保证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但这种技术早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了“过分依赖”的后果。在技术不断革新、工艺不断进步的20世纪,这种“过分依赖”损害了对需要技术进步潜能的新工业投入,致使英国生产力和外贸地位优势减缓了下来。

  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外贸易的模式影响了英国和德美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的对比:英国只能在一些旧工业(纺织业、造船业、重型工程业和铁金属业)占有竞争的优势地位,而这些优势似乎只是基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陈旧的工业技艺;而德美这两个后起之秀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兴工业。工业优势的对比和竞争的格式制约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进程。
第2个回答  2013-05-07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缔造者。
1.在科学方面,生物学 电学 机械学 力学医学 微生物学 都是在世界的前端,那时候英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始提高。1897年,汤姆逊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的存在,以及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理论。瑞利通过如下两种实验方法制取氮气,从而导致了科学史上气体的重大发现。还有很多例子,可以去度娘找下
2.政治: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为了维护英国在亚洲的利益,英国提供经济和武器支援日本,以牵制俄国在华利益,和中国洋务运动!而国内,英国开始法制建设,。总体倾向为利益主义!
由于拿破仑战争,和后期由于加拿大与美国的战争,政治上还是比较强硬的!
3.经济: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这次革命使英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的重大变革。  英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许多生产部门采用了机器,生产率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工业中心,同时,英国以廉价的商品价格打开世界各地的市场,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英国的霸权地位 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得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这种经济人口在地理上的变化英国政治中的原有平衡,激发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 总之,工业革命是英国在19世纪进入自有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通过争取自由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要通过法律改革和议会改革,完善政治体制,缓和社会矛盾,矿大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19世纪的英国政治思想就是这一历史背景时期的产物,
那时候英国就是世界工厂!
这里不得不说下:东印度公司。英国的财富大部分都市靠它掠夺的!
4.世界地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就是庞然大物。英国那时候国土应该说是世界昂最大的!由于工业革命完成了,军事力量强大,甚至欲建造能抵抗2个排名前2的强国海军!
可以这样说,英国就是当时的现代美国!
19世纪末,英国开始走向下坡路,过分的依赖殖民地和废奴运动,是的英国开始没落。而德国和美国开始崛起!
(PS :手打真的好累,真羡慕那些复制党!)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科学:因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的自然科学在19世纪居于世界的前列,出现了道尔顿、法拉第、赖尔、焦耳、麦克斯韦、达尔文等一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政治: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内阁的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

经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40年代,最终废除了《谷物法》,为英国的对外贸易扫除了一大障碍。
在19世纪早期,英国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随着工业发展,产能扩大,决定了其必定向着金本位制过度。在19世纪末期,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实际上的金本位制。
另外,金融业在19世纪初也有所发展。

地位:
19c的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世界强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世界工厂”的称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在其顶峰时期,曾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了地球所有经度,太阳时刻都会照耀英属领土,故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大的帝国。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5-07
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经济变化,特别是机器的普遍使用和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迅猛发展。1850——1870年的二十年间,英国的棉纺织工厂由1932家增加到2483家,毛纺织工厂从1998家,增为2579家;毛纺织品出口额也增加了一点五倍。煤产量从4980万吨增加到11200万吨,生铁产量从23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棉花消费量从5.9亿磅拉至10.8亿磅。1870年钢产量达到22万吨。此外,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如出现了不少高达80英尺,日产450——550吨生铁的高炉;还先后出现了贝塞麦炼钢法(1856年)和西门子——马丁炼钢(1867年)。在造船业方面,英国也最早用钢铁代替木材用于船只制造,这就使机制铁船逐渐取代木制帆船。 1850——1870年英国工业高涨时期,也正是美国、德国的工业迅猛发展急起直追的时期。但是一直到7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在工业方面,它生产着世界各国所需工业品的大部分,在对外贸易方面,英国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以近四分之一,几乎相当于法、德、美三国的总和。它拥有的商船吨位也占世界第一,约为法、德、美、荷、俄各国的总和,这就使得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除了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极其广阔的殖民地。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英国大规模地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到七十年代,英国就已经占据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地,计达二千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两亿五千多万,几近本土(24万km2)的100倍。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加速了英国工业水平和工业质量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的工业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62.8%,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加强了自身实力,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其主要标志就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早在职1846年英国就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五十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更进一步要求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求降低粮食和原料入口税,要求欧洲其它国家也放弃限制入口和保护关税制度。于是,1860——1865年,英国又先后同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签定了条约。1846——1848年,英国国会取消了二百多种商品的入口税等等。国家签订了通商条约,促使这些国家降低了英国商品的入口税。因此,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侵略政策。它标志着自由贸易的实现。 十九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党长期在英国执政,在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是这一时期英国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义”统治的实现。当时,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英国国会的绝大多数议席,控制了国家的真正实权,在他们的主持之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英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此时同时,政府也在政治生活中允许有较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允许外国流亡者在英国政治避难。因此,1849年起,马、恩都住在英国,并把伦敦作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所在地(1864——1872年)。另外,1858年还取消了对犹太人政治权利的限制等。“自由主义”统治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国内阶级矛盾缓和的表现。 二、1867年国会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 在1832年的国会改革运动中,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胜利,得以跻身国家政权之中,广大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仍然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以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力图争得普选权力,但终未成功。50年代以后,广大工人中小资产阶级等阶层,都更加积极地参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186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科布登和布莱特领导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此后,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就在全英国蓬勃展开。1866年8月,自由党约翰•罗素内阁向国会提出了一项改革法案,虽仅增加了40万选民,但仍遭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并破否决。这就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强烈抗议。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格、伯明翰等许多城市都发生了十万人以上的抗议活动。最后迫使自由党内阁倒台。1866年7月保守党德尔比内阁上台。次年,该内阁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改革法案。经国会通过后,1867年8月15日由维多利亚女王鉴署批准正式生效。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议会改革。1867年的改革法案重新调整了选区,取消了四十六个衰败市镇在下院的席位,将其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法案还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在城市里,凡是交纳贫民救济金的房主和每年纳十镑以上房租,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在农村,每年从私有土地上有五镑以上收入者或交纳十二镑租金的佣户,也有选举权。这样,就把选取民人数从过去的135万增加到245万人。广大农民、农业工人和矿工在这次改革中仍然没有获得政治权利。很明显,这次改革与工人阶级力争的普选制度相距还很远。不过,它毕竟扩大了选民范围,进一步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大约在第二次议国改革的前后,英国还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 在此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着严重的混乱和舞弊现象。进入十九世纪中期,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者开始提出官吏任用改革的要求,经过艰难的争取,到1855年初步开始了改革,首先是在任用文官时采用在侯选人中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到1870年枢密院发表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除外交部和内各部及某些高级文官外,大部分文官的录用均以公开考试和竞争来选拔,此后,对这一制度经过不断修正补充,逐渐形成通过公开考试竞争的方法选拔文官的制度。文官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国有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进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德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大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出现跳跃式的发展。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工业化已经经历了一百多手,机器设备已经陈旧,资本家唯利是图,不愿放弃这些设备,另耗巨资去更新设备,这就严重阻碍了工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第二, 英国国外投资的高额利润远:超过国内投资,造成资金大量外流,通过资本输出--主要是高利贷的方式,在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一百万之多(当时英国总人口为二千万),在近代史上素以"事业精神"著称的英联邦人这时随着食利阶层的出现逐渐丧失了其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大片的耕地变为狩猎场和富马场,服务行业和非生产行业大量增加,造成了工农业的衰落。 第三, 在国外贸易过程中,英国商品越来越不能与物美价廉的美,德等国家的商品展开竞争,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外国商品大量流入,造成贸易的巨大 。加之1878--187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造成了英国市场萧条,农业衰落。从而直接影响了工业发展的速度。 这一切,使英国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工业垄断的位,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英国统治阶级为了补偿工业霸权地位的丧失,更进一步加紧掠夺殖民地,拼命开辟新的财源和市场,1860年,英国拥有殖民地250万平方英里,1880年增至770万平方英里,1914年更增加到1300多万平方英里,约占三千五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程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殖民地总数的一半,相当于英国本土(三十万平方公里)的一百多倍;殖民地人口三亿九千三百多万,相妆于英国本土人口(四千六百五十万)的九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也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开始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当然,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它占有极为广大的殖民地,英国的垄断组织最早是在殖民地形成的。十九世纪九十处代出现的德•比埃斯公司垄断了南非的金刚石和金矿的采掘业。此后,在冶金、化学、煤炭、造船、水泥等工业部门中都相继建立了垄断组织。特别是新兴的化学、水泥等工业部门中垄断组织发展的更快。到二十世纪初,1902年,英国已经有七十五家托拉斯和其他类型的垄断组织。 英国是一个金融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银行,金融事业方面,英国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远远超过了德国和美国。在1865年,英国共有250家股份银行,到了1900年,剩下98家到1913年,又减为61家,其中21家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总额的85%。1914年,伦敦的五家大银行即密德兰银行,威斯敏斯特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地方银行就拥有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40%。高度集中的银行不仅支配着英国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市场,也影响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英国最大的银行和大企业之间也互相渗透,以购买股票等方式互相结合,形成为一小撮财政资本家。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的政治命脉。这样,进入二十世纪,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了。 殖民地是英国帝国主义的失命线。它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来源,而且提供了资本输出的新场所。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将其大部分资本输出到殖民地。1850年,英国海外投资为二亿英镑,到1875年增至十四亿英镑,1913年,文猛增至四十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国家结外投资总额的一半。其中半数以上投放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英国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银行分行数目也急剧发展。1904年有2279家,到1910年,则发展到5499家,英国的资本输出占居世界第一位,从而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掠夺者。殖民掠夺成为英国帝国主义的最大特点,因此,列宁称之为殖民帝国主义。 通过大量的资本输出,英国资产阶级从殖民地榨取了巨额的利润。1899年,英国对外投资获得的收入达九千万到一亿英镑。这样,在英国国内便 产生了一个庞大的靠"剪总票"过活的食利者阶层。从这个极端腐朽的寄生者阶层的出现可以看出,这时的英国已由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变成了典型的食利国家,英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2. 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轮流执政: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英国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即自由党与保守党就已交替执政,在向学国主义过渡的时候,随着英国经济地位和变化,两党之间的分歧日益缩小,政策上也越来越超于一致。从实质上讲,两党都是垄民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只不过是在进入帝国主义阶级后,如何保持英国工业霸权,如何对付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以及在海外殖民中采以什么方法等细节和步骤问题上双方争论不体。 从1851--1874年的二十多年中,除很短的时间外,几乎是自由党独揽政权时期。这一时期,英国仍然保持着其世界工业霸权的地位,国内比较妄定,民主空气也比较浓厚。统治阶级不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即可维持其统治。这一时期,英国的军队大都驻扎在海外殖民地,国内的军队和警察数量极少。自由主义的统治方式自然而然得以推行。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霸权地位的丧失,国内的稳定局面一去不复了,英国资产阶级也就改变了自由主义的统治方式,加强了国家机器。国会权力被削弱,内阁权力则大大提高。到八十年代,自由党内部发生分裂,自由党反对派在约瑟夫•张的伦的领导下倒向保守党,要求强化国家机器,建立一个排池性的英帝国经济体系,用高关税保护英国市场,防止外国竞争,维护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在对外政策上,他们主张奉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扩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对内则力主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镇压。 在这种情形下,保守党势力抬头了。从1874--1915年的四十一年中,保守党执政23年,自由党执政18年。也就在这一时期,两党之间的差别更是日益缩小。在内政上,两党在重大问题上几乎完全趁于一致,只是保守党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对对政策中,特别是在殖民政策问题上,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区别主要在于赤裸裸的使用暴力还是隐蔽地使用暴力的问题上。自七十年代开始,两党领袖的权力大大加强,这种情况,标志着英国政治由民主自由转向专制反动。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无论是保守党或自由党都积极推行扩军备战政策。保守党内阁终于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于1902年结成英日同盟。1904年又缔结英法协约,1907年同俄国签订协约。此后,自由党内阁重申1889年保守党政府提出的所谓"二强标准"、即,德国海军每建造一艘军舰,英国将建造两艘。英国舰队将始终保持与世界其他两上国家海军舰队之和的实力。在这同时,英国政府不断地提高军事预算,1905--1907年间,每年平均为五千九百八十万英镑;1911--1913年间则增加到平均每年七千三百三十万英镑。引起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涨。参考资料: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人民出版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