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国开放浦东有何重要意义

如题所述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浦东的历史自此掀开新的一页。改革开放30年间,历史给了浦东一个机会,浦东还给世界一个惊喜。2008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18周年。这18年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楼宇在长高,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吞吐量在扩大,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总部经济在增强,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起的智慧在提升……浦东正以更有力的臂膀擎起每日崭新的朝阳,领跑在中国的东方。
4月15日,《北京周报》记者就浦东开发的成就,浦东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的特殊意义,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宣传部部长陈高宏进行了采访。
综合经济持续增长
浦东开发18年来,始终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5%高速发展态势。据陈高宏介绍,199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只有60亿元,新区税务局征收的财政收入只有11亿元。2007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2750亿元,同口径征收的财政收入是850亿元。如今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占了全市的1/4,招商引资占全市的1/3,进出口占全市的1/2。
“从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讲,很多经济指标同新区初建时相比,都是几十倍的增长。浦东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上讲,浦东新区没有烂尾楼。在小陆家嘴地区,40多栋楼,平均一栋楼一年税收达2亿多元”陈高宏激动地说。
除了“写字楼经济”的税收2亿元,还有一个数字也代表了浦东改革开放的成果,那就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平方公里每年产值150亿元”。2007年入驻张江园区的企业有1317家,工业总产值398亿元,同比增长32.6%。目前,张江已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并建立了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群。此外,在张江园区内,还有很多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不断探索,等待着有朝一日的“破茧而出”。
在深入贯彻“聚焦张江”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聚焦金融”战略也成效显著,目前,493家金融机构在浦东集聚,金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2007年金融业占新区总产值的比重为16.9%。此外,先进制造业引领相应明显,2007年1月至8月,金桥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94.97亿元,同比增长10.7%。同时,“港区联动”功能进一步拓展,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逐步成为跨国企业在亚太地区的重要采购配送基地,2007年1月至8月,外高桥港区在航线分流的情况下,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031.40万标箱,占全市60%,同比增长16.9%。
计划到201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500亿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45吨标准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家。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陈高宏回忆说:“1993年,我从安徽刚来到浦东工作时有很多不习惯,其中感觉最奇怪的就是,连浦东人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去浦西才是去上海。老上海人有句习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原因是那时浦西的居住环境比浦东优越。然而,如果当年用浦西一张床的价钱,买了浦东一套房,那如今可就大大增值了。”
“这些年来,浦东在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浦东新区财政对社会事业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4.8%,高于税收增长率,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如果说浦东开发18年来的经济发展是超常发挥,那么社会事业发展就是更超常发挥。”陈高宏笑着说:“新的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吸引人才需要好的环境。大家在创业时,多是老板太太当家,她们更多考虑孩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软环境问题。”
这些年,浦东新区改建、扩建和新建了111所中小幼校舍,吸引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在浦东设立了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率先实现了教育、卫生工作的二元并轨,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以水、气、噪音、土壤污染治理、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处置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1990年,浦东的人均绿地1.5平方米,也就摊开一份报纸那么大,现在人均24平方米。同时,新区扎实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基本形成网络,新建成高东、高行和世博家园3个社区文化中心并向全体市民开放。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总收入2.6万元,是1990年初的9倍,郊区居民是1.3万元,是1990年初的10倍。
计划到2010年,浦东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万元左右,郊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达到1.42。未来五年,浦东将全面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国际通行规则、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较为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上海实现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作出新的贡献。
关注浦东感受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越过黄浦江到海边,一路只见村庄。改革开放十余年时间,中国经济总动员发达了广东珠三角,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上海却步入了老态。1990年邓小平同志第七次南巡,他强调:“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在随后的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亲自在上海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消息。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
18年来,浦东从一派农舍错落、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神话般成为上海的标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如果说80年代的深圳改革开放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破冰之旅’,那么90年代的浦东开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陈高宏深思片刻后说:“时间上,浦东开发在从80年代深圳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国中西部开发的全面大开发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空间上,从沿海到腹地,从东部到西部,浦东开发是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枢纽”。内涵上,浦东开发承担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历史使命,包括市场体系、规则、环境的建设等。在计划经济中,全国60%的工厂企业和60%多的工人阶级都在上海,中国计划经济达到极致的地方就是上海。改革要把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上海顺利转变后,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承不可逆转之势。”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唯一连续提到的一个地区,就是“浦东”。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来思考,浦东开发带有战略决战意义”陈高宏一再强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9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

开发开放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早在1984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建设的构想。

1990年2月,邓小平对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事宜时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3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又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邓小平的意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启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浦东开发开放的目标定位,就是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浦东开发开放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结果。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首先是基本思路创新。邓小平1991年视察上海时指出,浦东是面向世界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根据邓小平上述指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就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工作方针,无论是开发规模、开发规划、开发资金,还是参与开发的智力,都是与世界接轨的。在建设什么样的浦东的问题上,邓小平要求浦东一个方面要讲综合实力,第二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因此,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不仅是项目开发、产业开发,而且是社会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开发开放思路。

战术创新

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浦东推出了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发展战略,以及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政策。要在短短数十年间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城区,必须推行超常规发展战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在开发开放初期,浦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引进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将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引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开发运作上,实行管委会—开发公司的特殊“政企合一”模式,体现高效市场机制和强势行政主导的有机结合,为行政资源与市场资源优化整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体制创新

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浦东开发开放本身就肩负着突破旧体制、构建新体制的使命。在企业制度方面,邓小平希望浦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浦东率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根据邓小平“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指示,浦东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率先突破传统体制障碍,一些重要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举措率先在浦东试点。浦东还创造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自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就致力于构建能最大限度服务市场主体的制度环境,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扩大社会自治功能。

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功能集聚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浦东以四大开发区为主体,形成了金融贸易、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体系。同时,浦东也已经形成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从1990年启动浦东开发开放,到进入21世纪推进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浦东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相连,承担了“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

资料来源——

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829/c1003-25565074.html

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3-11/05/content_30505621.htm

第2个回答  2013-04-28
对于开放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邓小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在1990年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然而由于上海经济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如果在上海发展特区或新区失败,就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邓小平直到深圳的特区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后,才正式拍板开发浦东。 邓小平说:“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他认为,开发浦东不仅有助于上海的发展,而且能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乃至对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浦东新区不仅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为上海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成为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通过上海对长三角经济带具有辐射作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浦东吸引了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使得长三角的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作为金融中心,为长三角地区的融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洋山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提供了良好的客运与货运能力,帮助了长三角地区的进出口贸易

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在1990年之后的20年间剧增60余倍,占上海市的经济比重逐渐接近30%。上海经济也在之后连续十余年保持10%以上年增长,再度巩固了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的地位。

截至2009年底,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556家金融机构,占上海全市的七成;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集聚了128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2个国家市区三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6家,入驻留学生企业900多家,园区内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国的两成;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
第3个回答  2020-11-26

共和国的足迹—1990年的今天:上海浦东开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