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请为中美两国的合作制订全面的方案。

全球海洋酸化加剧气候变暖 中美两国责任重大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在抗击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海水酸性达数千万年最高 将加剧全球变暖

  与此前几次报告所不同的是,这份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指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将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一种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聚集的地方。

  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海水酸性致生物不断灭绝 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一半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经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报告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种将会灭绝,全球的粮食作物也将大大锐减。

  报告同时指出,气候变化正在进行之中,并且在不断加速,不断上升的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不断融化的冰雪以及不断上升的海平面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报告还预测了不同的洲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警告称一些影响是“严峻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其中一个不可逆转的例子便是消失的物种。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变暖也会导致两成至三成全球物种的灭绝,而如果大气不断升温,将有超过一半的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潘基文:对抗全球变暖之战 中美应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阅读了报告之后表示,全球变暖“不断加速的步伐让人非常震惊”。鉴于形势的严峻性,潘基文敦促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刻不容缓。潘基文同时坦率的表示,希望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能在下个月印度尼西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起到建设性作用”。

  IPCC的科学家以及相关政府表示,他们更关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干旱、热浪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并表示这些灾害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将超出之前他们的预期,而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和老年人将受到最大的影响。

  报告最后指出,尽管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各国政府却可以采取一系列直接的措施来避免最糟糕的结果的出现。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目前在这一方面最缺少的是政府的努力。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将构建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在抗击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海水酸性达数千万年最高 将加剧全球变暖

  与此前几次报告所不同的是,这份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指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将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一种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聚集的地方。

  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海水酸性致生物不断灭绝 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一半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经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报告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种将会灭绝,全球的粮食作物也将大大锐减。

  报告同时指出,气候变化正在进行之中,并且在不断加速,不断上升的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不断融化的冰雪以及不断上升的海平面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报告还预测了不同的洲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警告称一些影响是“严峻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其中一个不可逆转的例子便是消失的物种。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变暖也会导致两成至三成全球物种的灭绝,而如果大气不断升温,将有超过一半的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潘基文:对抗全球变暖之战 中美应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阅读了报告之后表示,全球变暖“不断加速的步伐让人非常震惊”。鉴于形势的严峻性,潘基文敦促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刻不容缓。潘基文同时坦率的表示,希望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能在下个月印度尼西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起到建设性作用”。

  IPCC的科学家以及相关政府表示,他们更关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干旱、热浪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并表示这些灾害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将超出之前他们的预期,而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和老年人将受到最大的影响。

  报告最后指出,尽管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各国政府却可以采取一系列直接的措施来避免最糟糕的结果的出现。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目前在这一方面最缺少的是政府的努力。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将构建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6
具体的说不太明白,以下是一则新闻的转载:【《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陈晋】全球气候变化是个大课题,中美两国是最大的排放国,如何以两国最高层领导人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合作应对气候挑战?
  2月3日,在哈佛费正清中心,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就这个话题做了一个讲座,题目为“加强中美合作以缓解气候变暖”。李侃如同时也担任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外交政策访问学者。
  李侃如曾在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1998年-2000年),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非常熟悉。
  这次讲座的内容来源于他的新书《克服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合作中的困难》,书是与布鲁金斯学会的David Sandalow合写的。他说,他的书以中英文同时出版,希望影响高层决策者。
  
全球难题
  李侃如首先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紧迫但又非常棘手的全球性问题;三四年前被科学家认为均值的估计,现在已经成为最保守的估计,以前被认为是最悲观的估计现在已经成为广泛接受的均值。现在不努力解决的后果就是恶性循环,环境破坏会愈演愈烈。
  但是解决气候问题非常困难。问题是全球性的,但决策个体是国家政府;成本是现在支出的(先任政府),但好处是很多年以后的(后人的政绩);努力是区域性的,但好处很有可能是另一个区域的(由于风、空气的流动性)。所以,我们现在的体制不适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美国的医疗体制,每个人都承认现在的体制失灵了,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谁也改变不了现在的体制,解决这类棘手的问题。
  中国和美国是排碳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各占世界的20%以上。从20世纪初算起,美国的排放总量是最大的,但现在每年的排放量已经基本停止增长了。中国历史上的排量很小,但每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可观。
  中国的中央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减排工作,例如每升汽油的里程数要求很高,但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力度不够,动力不强。美国的情况正相反,联邦政府的动力不足,布什政府尤其如此,但地方政府在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30多个州都在各自执行《京都条约》(Kyoto Protocal),但由于没有州与州之间的协调,标准不一。
  由于缺少最高层的合作和协调,两国对对方国家的努力知之甚少。所以美国国会的声音经常是,“如果中国不减排,我们不能单方减排。如果我们单方减排就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上升;我们的产品价格上升就意味着失去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惯性思维则是,美国从长远来说不希望看到一个富强的中国,所以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减排就是其中一个理由。中国的中产阶级一直崇尚美国的生活方式,认为那才是“现代化”,美国不能阻止他们追求现代化。(在这种思维框架下,中国还指出,美国1985年制造“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让日元大幅升值,就是要阻止日本经济赶超美国。)
  于是,每个国家都用对方国家努力的不足来证明自己不努力或少努力是无可厚非的。九点建议
  那么,在后京都条约(post Kyoto Protocal)的环境里,中美两国高层合作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能够通过合作达成一些框架性协议,这对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会有很大帮助。奥巴马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小布什截然不同,他会把碳交易的法案交国会批准,碳的价格从交易中产生。中国在美国国会政治交涉中的位置日益重要。如果中国仍然不能在减排问题上和美国做类似的贡献,那么美国国会就有可能给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加税。
  所以,在李侃如看来,减排方面的合作是最认真严肃的合作,而且有必要提到两国最高层领导人工作日程的最前列,而这需要两国有意识地减少长期潜在的不信任和紧张关系。
  他回忆说,在白宫工作期间,克林顿总统让他学到的第一个经验是:对任何国家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都是国内问题;当你的政策建议有悖于他想解决的国内问题时,无论你的建议多么入情入理,他都不可能接受你的建议。所以,任何关于外交政策的建议,都必须是构建在领导人对国内问题的理解之上的。
  对此,李侃如向两国高层领导人提出九点建议。
  第一,双方领导人都公开承认对方的视角是合理的。美国领导人要承认美国历史上的排放总量是巨大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才刚刚起步,人均排放量还很小,中国人有权利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美国不能够也不应该限制中国的增长速度。中国领导人要承认气候变暖的深远影响和严重后果;承认我们必须为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着想,从现在做起,努力减排;承认美国已经有成熟的设施和汽车市场,要为减排重新设计,卷土重来,成本高昂。
  第二,建立清洁能源,节约能源的框架协议,将气候变化和减排作为能源框架协议的一部分。
  第三,着重建立两三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具有示范效应。中国外交部的口径一直是,“你们出钱,出技术,我们用你们(国家)的钱买你们(私营企业)的技术减排,你们享受保护环境的好处。”这种想法在美国国会是绝对行不通的,不能落实任何事情。李侃如说,当他和中国科学家交流时,他们的口气和角度都非常不同,更实际、更具体、更有可行性。
  第四,强调合作开发技术。美国有处理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技术,如固碳技术,但还没有很多实战经历和经验。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需求和市场,所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果政府能够牵头,带动私人投资,形成公私合作的模式,那么潜力无限。而且这不是“你给我一点好处,我给你一点好处(give-and-take approach)”的简单交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第五,加强地方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中国城市与美国城市之间),分享成功的经验,效仿成功的做法。
  第六,帮助中国加强执政能力,促进信息从中央到地方五层政府之间的流动,增加透明度,让中央政府真正了解实际需要和运作中的问题。
  第七,在国际谈判中,努力寻找中美之间的共同点。例如,为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如果中美两国能够在今年秋天之前达成一些原则上的共识,那么就会增加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可能性。这种共识可以包括一步步的减排步骤,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设置在某年某年之前的减排目标。
  第八,利用已有的协议。例如,前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工作。
  第九,在中美双边峰会上,把清洁能源放在议事日程的显要位置。今年中美首脑在四五个多边国际会议时有机会见面;他们通常在会议期间安排大约有一小时的双边会谈机会。如果能把气候能源问题列入谈判日程,那么就会加快中美达成原则共识的速度,为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做好准备。
  同一天的早些时候,李侃如在美日关系系列讲座中,谈到奥巴马在亚洲的政策与挑战。他说,虽然亚洲对美国非常重要,但奥巴马在总统竞选中基本没有提到对亚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我们只能看出他不排外的(inclusive)、商议性的(consultative)、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实际的外交风格。
  奥巴马在竞选中提到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际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他在气候变化,反对核扩散,反对恐怖主义,消减贫困等方面的主张。但是美国外交部和政府的其他部门,都是按照地域或行政责任划分的,不是按照这些国际问题划分的。所以,奥巴马对某个国家的具体外交政策还很难确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国际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目前,如果美国能够处理好国内的经济危机,加快经济复苏,就是对其他国家的帮助。■
第2个回答  2013-07-26
晕,全面的方案( ⊙ o ⊙ )啊!,要是能制定全面方案的话我都成专家了,全面的方案只有专家才能制定出来啊。
第3个回答  2013-07-26
你不信我是专家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