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屠城是真的么?杀了多少平民?曹操国力强大和屠城夺财有关么?只说三国志!

如题所述

关于曹操“屠城” 首先我们看历史上著名的徐州屠城(其实主要因为三国演义的宣传效果)的前因后果:
徐州有个人渣叫陶谦,他当徐州牧时可谓是亲小人(曹宏等,谗慝 小人也,谦亲任之。)疏忠臣。(: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当时大量的流民因为战乱而流落徐州(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可是陶谦十分无耻明明徐州城十分富裕却不收留他们(而谦背道任情)。在陶谦的“英明”治理下,徐州“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不 久之后阙宣在下邳举起反旗自称天子,按理来说身为徐州牧的陶谦应该去平定,可是无耻的陶谦竟然跟着反贼阙宣一起抢掠百姓、攻略城池(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后来曹操来讨伐他们两个反贼,陶谦开始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与曹操打了一场,结果“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至此陶谦慌忙将阙宣与其他贼众全部 杀死(后遂杀宣,并其众。斋),其实我奇怪你陶谦不也跟他们一样吗?为什么不杀你自己?估计陶谦杀了他们,1是为了封口(传出去就完了……毕竟徐州牧跟着 反贼一起合作,太丢脸……)2是曹操攻打的太猛,自己就只好守城,这样也给曹操一个交待。随后曹操粮尽撤军(太祖以粮少引军还。)曹操走后,这个陶谦很可能是不服气,毕竟被曹操打得那么惨,所以陶谦很想出这口恶气,可是你打又打不过曹操,玩阴的你陶谦更是差十万八千里,就这样无耻的陶谦做出了一个无耻的事,那便是将曹请使用文明用语父亲曹嵩全家全部杀了!随后陶谦完全不考虑后果,故意派人将曹嵩全家全部杀尽!(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除了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外还有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韦)因此陶谦捅了一个天大的娄子……
曹操复仇心切,正史记载曹操是春天引军刚回去(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然后曹操得知父亲被害的消息,便一直想着复仇!东伐!(故太祖志在复雠东 伐。)而疲累的曹军(注:第一次征伐徐州打了三四个月左右)还没有休整,可是曹操一心复仇,便在同年夏天出兵复仇(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 随后便发生了徐州屠城,曹操以陶谦属部的血来祭亡父(我发现曹操屠杀的地方,就是曹嵩死的地方以及里的近的城池),而那个无耻的始作俑者陶谦竟然准备抛弃百姓逃跑!(谦恐,欲走归丹杨。)。
或许你已经发现一个问题,我是说曹操以陶谦属部的血来祭亡父,而不是说用徐州百姓祭亡父,这是为什么呢?我查阅一些史料,可以证明曹操在徐州之战没有屠杀百姓。首先我们从常识来考虑,屠杀百姓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百姓是经济的基础,经济是战争的源泉,这种肤浅的道理,连我这个学生都懂,更何况是一代豪杰曹操,所以按照常识曹操应该不会干这种蠢事。我们再来看史料,据三国志曹操传记载“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从最后的“所过多所残戮。”可以断定曹操一定杀 人了,可是曹操杀的是什么人?据裴松之注解中有记载“孙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主”这里就说明了曹操杀的是什么人了, 曹操杀的是“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翻译过来就是“这罪是陶谦干得,而曹操杀害陶谦的属部,这就过分了。”而属部也就是官属、部队,或者是属于陶 谦的部队,反正跟百姓无关,也就是说曹操一路杀过了就是杀陶谦的士兵、俘虏、官员,并没有杀百姓。而三国志还有一处可以证明这点,据三国志刘备传记载: “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这个彼州就是指徐州,请看徐州有多少户口“户口百万”按照一户有五人计算,那徐州就有男女口500万,这是曹操打完徐州后的徐州人口,如果曹操真的屠杀了百姓,那徐州怎么可能还有如此多的百姓?而王夫之说的:“凡杀男 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这句话相当有问题,据三国志记载:“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这 两句话都有“泗水为之不流”而王夫之说用几十万人才能将泗水堵住,陈寿说是一万余人就把泗水堵住了,这就很矛盾,那他们谁说的对呢?这里我要说明下所谓徐州屠城,不是说屠徐州,正史也就记载曹操攻下琅邪、东海诸县。没说攻下徐州,王夫之也没说曹操打到那,就敢信口开河。还有徐州就是彭城、郯,大家不要以为徐州与彭城、郯是三座城,它们三个只不过名字不一样,是同一座城。好了,我们用历史学来证明,那三国志是正史,王夫之说的肯定不是正史,那么三国志的可信度较高,不过为了使大家信服,我决定用另一种方法证明——地理学。首先三国志上说曹操第一次征陶谦时在徐州与陶谦干了一仗,一万人陶谦军的死尸便将泗水堵住。这个的符合现实,我看了下三国时期的地图:
https://gss0.baidu.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zhidao/pic/item/8b82b901a13dd438738da58d.jpg
徐州离泗水很近,所以三国志上写的符合现实,是真的。而第二次征伐,曹操先打下来的是琅邪,琅邪离泗水很远要走上一段距离,而王夫之说的是坑杀,也就是说曹操攻破了琅邪后再带着无数百姓大老远来到泗水(并且你还要管饭,因为写的是坑杀,不是饿死),再让他们投江,看来曹操真是个神经病。好了,玩笑到此为止,所以王夫之说的并不符合现实,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几十万人泗水根本容不下,因为几十万人都可以将长江堵住了(详情请看淝水之战),显然王夫之说的不符合实际,根本就是胡说。所以曹操所谓的徐州大屠城,是杀陶谦部队、官员,与百姓无关。不过这也算不上仁义之举。
那么在说说曹操屠柳城,对了,我要说一下上面是我原创,这个屠柳城是转帖的,作者是燕京晓林,特在此著名。
古汉语里“屠城”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在近现代人的观念中,屠、屠城代表的含义是非常清晰的,看起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可笑!不过,且慢笑我,等看了下面的史料以及论证,再来得出答案吧。
《辞源》对于屠城一词解释为:攻破城市,杀尽城中百姓。
很多人对于“屠城”一词的含义,大体都脱离不开这样的理解。
因为,古汉语的词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时候是有很大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能明了这种词义的古今变化,就会导致用后世的词义,去解释、理解古代的史书记载,而这样的理解,很可能就完全偏离了史书中古文的本意。

一、“屠城”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思演变

据东汉《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广韵》则载明:“屠,杀也裂也”,意指杀戮,是剖杀动物的手段。因此屠字的本意就是“剖开”。
古汉语“屠”字最早的含义就是指剖杀动物,而“屠夫”则是专指剖杀动物的人。我们要注意,杀动物并不是屠夫的最终目的,屠夫杀动物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动物解剖,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以便给有不同需要的人。猎人其实也杀动物,但是从没有人把猎人称为屠夫,为什么呢?因为猎人通常虽然杀死动物,但是不进行解剖,只有偶然杀到大型动物时才会分解动物(甚至此时猎人还会请屠夫来对动物进行分解)。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在古汉语中,“屠”是对剖开某个物体的描述。
因此,如果是说屠人或动物,则自然是指把人或动物“剖开”,那也就是杀人或杀动物了。但是,如果是说“屠城”,其本意就是把城剖开,实际上就是“破城”之意,打破、攻占、攻破、占领城都可以用“屠城”来表达。
问题出现了,攻破城是否就代表一定要屠杀、大规模的屠杀、甚至是杀尽城里的百姓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的解释,应当是这样的。而实际上,屠城一词的含义,古代和近代是不同的,这期间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二、在唐朝以前的古汉语里,“屠城”并不代表屠杀百姓。
个人以为,在汉代、三国时期,屠城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它经常出现在歌颂某人的词句里就是可靠地证明。下面我们通过史料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
举例一。《后汉书耿弇传》在总结耿弇一生的战功时记载说:“(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在任何朝代,大规模的屠杀都是遭到谴责和唾弃的暴行,应当在个人传记里极力隐晦,可是为何在刘秀的著名大将耿弇的个人传记里,“屠城三百”的举动却不仅不加隐晦,反而是大力歌颂的浩浩战功呢?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有人辩解说,这是刘秀的部分士兵偶然为之的屠杀行为,这也不能解释的通:屠城三百如果是屠杀百姓,就绝对不是偶然为之的行为了,刘秀大将曾经在攻克成都后大规模烧杀抢掠,刘备立即加以了谴责、批评,而对于耿弇的“屠城三百”,我们反到是没有听到刘秀有任何谴责的声音。这只能表明,屠城不是指屠杀,而只是攻占城池。
举例二。《后汉书臧宫传》则记载:“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
这里对于臧宫连续攻占平阳、绵竹、涪城、繁、郫等蜀地大城的行为,记载为“连屠大城”,而臧宫并没有屠杀百姓的记载,这也表明“屠城”是攻破城池的意思。
举例三。《三国志贾诩传》裴注《九州春秋》记载: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时罢信都令,说嵩曰:“……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显然,这里阎忠是在赞扬皇甫嵩平定黄巾的功绩,而赞扬语中也出现了“屠三十六方”的词句,这显然不是在说皇甫嵩屠杀了三十六个地方的百姓,而是说皇甫嵩攻破了黄巾军的三十六个根据地。《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证明黄巾军确实是按照地域不同分立了三十六个根据地。
举例四。《三国志陈泰传》也记载:初,泰闻经见围,以州军将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维所能卒倾。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
这里,众人认为“王经已经大败,城池已不能守住,姜维如果切断凉州的道路,兼并四郡的汉夷百姓,据守关陇的险要,就可能消灭王经的部队而夺取整个陇右。”请注意,个人以为这里的“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的意思,并不是《二十四史全译》中所翻译的“就可能消灭王经的部队屠杀陇右的百姓”。 显然,这些翻译者没有注意到魏国的所谓陇右,只有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和广魏郡四郡,既然前面已经被姜维兼并了四郡的百姓,那后面却要说姜维还要屠杀陇 右的人民,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四郡百姓已然被姜维兼并,那就是姜维的百姓了,姜维难道还要屠杀自己的百姓不成?因此,此段话的翻译,应结合前后句的内 容进行:姜维在西面切断了通凉州的道路,东面又占据了关(山)陇(山)的险要,又兼并了陇右四郡的百姓,显然,整个陇右就等于被姜维全部夺取了。故这里的“屠陇右”就是夺取陇右、攻占陇右的意思,而不可能是屠杀百姓之意。同时司马文王还说道诸葛亮此前也有“屠陇右”这样的企图,显然诸葛亮确实有平取陇右的计划,但是绝没有屠杀陇右百姓的企图。
举例五。《资治通鉴卷一一六》记载:诸将以水北城地险兵多,欲先攻其南城。龄石曰:“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尽锐以拔北城,则南城不麾自散矣。”秋,七月,龄石帅诸军急攻北城,克之,斩侯晖、谯诜;引兵回趣南城,南城自溃。
显然,这是朱龄石与诸将在讨论先攻南城还是北城的问题,所以,“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就是说,现在即使攻破了南城,也不足以趁势攻破北城,而显然不能是先屠杀南城的百姓之意。
举例六。《三国志黄盖传》记载:“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显然,传中歌颂的忠心耿耿的黄盖,不可能是要冒死跟随孙策和孙权进行屠杀百姓的工作吧?这里很清楚,是指黄盖冒死跟随孙策、孙权攻城略地,而不是屠杀百姓。
举例七。《三国志费诗传》记载: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65308;巴老萄簦?褡佑ぃ?袒惩迫茫?鼋竦钕挛闯雒磐ィ?阌?粤⑿埃 ?nbsp;
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高帝)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十一月,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显然,刘邦并没有屠杀咸阳的百姓,而是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吏民皆按堵如故。但是刘备的属下却说刘邦“屠咸阳”,显然费诗不能当面污蔑刘备的先祖,这表明“屠咸阳”代表攻占咸阳而不是屠杀咸阳百姓。

举例八。《三国会要》记载有歌颂战功的鼓吹曲:伐乌林曲(吴韦昭作)。
曲中写到:
曹操北伐,拔柳城,
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八郡震惊。
众既降,操屠荆。
舟车十万,扬风声,
议者狐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熊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请注意鼓吹曲中的“众既降,操屠荆”。我们都清楚,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双方并未发生交战,曹操也没有屠杀荆州百姓,即使如当阳打败刘备,其十万家属也是俘获没有杀害。因此,这个鼓吹曲中的“操屠荆”,其实就是表示曹操占领了荆州。
估计有人会以为,这是敌方吴国写的鼓吹曲,自然是污蔑曹操屠杀荆州,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也可以去看一下同时期曹魏方面的鼓吹曲:其第七曲的曲名即为“屠柳城”(见《三国会要》),内容写道:
屠柳城,功诚难,
越度陇塞,路漫漫。……
这可是曹魏方面自己歌颂自己的鼓吹曲,“屠柳城”照样写在其中,由此可证,当时所谓“屠某城”,就是攻克某城的意思,是可以当做功绩来歌颂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敌人的鼓吹曲中,是写为“拔柳城”,而自己的鼓吹曲,却写为“屠柳城”。很清楚,“屠”就是“拔”的意思,甚至屠更含有歌颂的意思在内。
举例九。《北史柳彧传》记载: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赏宜明,酬勋报劳,务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若负戈擐甲,征扞劬劳。至于镇抚国家,宿卫为重。俱禀成算,非专己能,留从事同,功劳须等。”

请注意,这里把“屠城破邑”归功于“圣规”,如果屠城是大规模屠杀,有这样歌颂圣上的吗?
另外城、邑两词古时多通用,“屠城、破邑”两词大体表示了相同的意思,也就是攻破城邑之意。

举例十。《晋书慕容德载记》写道:于是德中书侍郎韩范上疏曰:“如使后机失会,豪桀复起,枭除桓玄,布惟新之化,遐迩既宁,物无异望,非但建邺难屠,江北亦不可冀。机过患生,忧必至矣。天与不取,悔将及焉。惟陛下览之。”

参照上疏的上下文,这里的“建邺难屠”,显然是指难以攻取建邺,意思是:难以攻取东晋,连江北的地盘也没有希望得到。

由此上述史料证据表明,至少在南北朝以前的汉代、三国时期,古汉语中的屠某城或屠某地,一般是表示攻破、攻占某城或某地,而不是屠杀某城(某地)的大批百姓,而且屠城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

三、从记载屠城后剩余大批人口,证明古汉语屠城不为大规模屠杀。
1、关于曹操屠柳城问题。
《三国志公孙康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袁尚等奔辽东,康斩送尚首。”
《三国志武帝纪》:“未 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 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 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
《后汉书乌桓列传》:“及 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口),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会曹操平河北,阎柔率鲜卑、乌桓归附,操即以柔为校尉。建安十二年, 曹操自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斩之,首虏二十余万人。袁尚与楼班、乌延等皆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并斩送之。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云。”
《三国志乌桓列传》:“太 祖自征蹋顿於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馀里,虏乃觉。尚与蹋顿将众逆战於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 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其首。其馀遗迸皆降。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 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这次作战,蹋顿等人是率数万骑兵从柳城迎击曹操到白狼,并遭到惨败,随后曹军乘胜进击夺取了柳城。因此,所谓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应大多数是在夺取柳城时获得的,显然蹋顿带数万骑兵匆忙迎击曹操时,不大可能还带着二十万百姓。
从《后汉书乌桓列传》记载:“灵帝初,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者,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者,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众人百余落,自称汗鲁王;并勇健而多计策。”我们可知,乌桓部落当时基本分布在上谷、辽西、辽东属国和右北平郡,总数约16000落,而此四郡(属国)原先的人口(汉人)大约48000户,显然不大可能保证突然从幽州和冀州奔来十余万户,因此《后汉书乌桓列传》当是把内地奔来的汉人单位写错,把十余万口写错为十余万户。
因此,这个地区的乌桓人约有16000落,近十万人(按每落6人左右计算),而汉人有十余万,加在一起合计有二十余万。这正好与“首虏二十余万人”相吻合。也就是说,曹请使用文明用语柳城战役,把乌桓部落以及那里的汉人基本上一网打尽。《武帝纪》:“乌丸三种,崇乱二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县车,一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田畴传》:“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余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这里的灭乌桓就是此意思的表述。当然,并不是完全灭,其实还有少量乌桓人跟随袁尚逃奔了辽东,但是人数很少。
那么,曹操对于俘获的乌桓人和汉人是否给屠杀了呢?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有一 万落的乌桓人投降后被迁移到了中国内地生活,显然这些人没有被屠杀是确定的。那么大致还有约六千落,大致三万六千人,并没有被迁移,因此分析认为应当是在 白狼会战和柳城战斗中被杀的人数以及逃奔辽东的那批人马(数千骑)。白狼会战已知乌桓参战的兵力为骑兵数万,由于遭到惨败(主将多人均战死),可知这支部 队死伤惨重,基本全军覆没,因此在柳城被杀的乌桓人大致只有几千人,而且多数应是在攻城交战时的伤亡。《北堂书钞》引《零陵先贤传》:“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乐府鼓吹曲,屠柳城》:“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证明曹军确实进行过柳城攻城作战,并且艰难地攻占了柳城。
由此可知,认为曹操屠杀了柳城很多百姓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曹操如果连大部分乌桓人都没有杀,将其迁移到内地生活,则更不会杀掉十余万的汉人百姓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那么,如果曹操夺取柳城时屠杀了大部分百姓,则不可能最后还有十余万汉族百姓和六万(万余落)乌桓百姓投降。如果曹操没有屠杀百姓,则表明所谓“屠柳城”的意思不是屠杀柳城百姓,而是攻占柳城

看道上面的转帖,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屠”不一定翻译过来就是屠杀,然后我再说说百分之百不是翻译为“屠杀”的邺城屠城
首先就是屠邺城,我们可以从后来曹操与邺城百姓的表现来判断到底翻译为什么。首先是曹操得到邺城后,最先干得是“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我想曹操忙着干这事,为了表示诚意,应该不会屠城。而且最重要的是邺城百姓的反应,攻下邺城后,(在邺城)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看见没有“百姓喜悦”,而且这个百姓还是邺城百姓,因为当时河北的许多地方还是属于二袁的,而曹操刚攻下邺城,你说曹操如果他屠城将邺城百姓全杀了,邺城百姓怎么会喜悦?所以说这里将“屠”翻译为占据,就能很好翻译通了。
还有一个在历史上的疑问,官渡之战到底曹操坑没坑杀袁军八万降兵。
这个其实在历史上是有疑问,比如裴松之就说:“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国志记载当时曹操就一万人,一万人擒住八万人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裴松之提出疑问。总之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肯定。
屠雍丘、屠彭城
这两个可以两种解释好像都能翻译的通,要说是“屠杀”动机也是有的,张邈小人背叛曹操。打彭城时曹请使用文明用语死党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不过按照常识曹操应该不会屠城。但是我无法确定到底翻译为那个好。
以上便是我的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7
首先 曹操屠城肯定是真的 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至于说杀了多少老百姓 我想这肯定不会有确切的记载本来 屠城 对于后人来看 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而对于写历史的人来说 肯定就不会记载的过于的详细(毕竟他们生活在那个朝代)就算曹操 屠城杀了10万人 我相信 陈寿也最多给他打个半折 5万.. 至于屠城对于政治家来说 目的何在!? 在中国古代历史 或者说 在世界历史上 屠城 都是一种政治策略 谋略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 我要攻打 下邳 小沛 这两座城 而我首先打的是小沛 那么我攻下小沛之后就选择屠城目的是为了让下邳的老百姓和守卫的将军不战而降 取到一种威慑的作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说 古代每一座城池 都有统帅者的情报网.. 不然为何别的势力好久出兵 好久退兵行军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 就是因为都派了卧底 情报者 去探听情报..所以 我认为屠城的还有一种可能 就是杀光城池里面所有人 由于不知道哪些人是情报局 特务这些所以就一次性杀完. 不仅有一种威慑的作用 而且也可以把对方势力的特务 情报者杀光 这只是我对于历史 政治 军事热爱的一种分析 毕竟我们这些人都不是政治家 所以要想真正的了解还需要相互讨论 和 学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7
曹操屠城,前科累累,《三国志》有些避讳未写,须综合其他数据,拼出全貌。

诛三族不算,光屠城纪录,至少有下列各项: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若无曹操默许甚至下令,部将岂敢屠城?
第3个回答  2013-07-27
真的,不计其数,有关!
第4个回答  2013-07-27
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