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体现了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纵观雷锋短暂的一生,他始终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发扬雷锋精神,需要学习雷锋这种乐观向上,积极作为的人生姿态。

雷锋精神是一种善的境界。雷锋心中有爱,爱党,爱国,爱人民,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他始终用快乐与感恩诠释着对“善”的追求与执着。

扩展资料:

雷锋时刻执行着毛主席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时刻帮助人民,雪中送炭。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一心向着党,他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名言。这种强烈的阶级情感,正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锋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现实意义:

  一、雷锋精神体现了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纵观雷锋短暂的一生,他始终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去。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发扬雷锋精神,需要学习雷锋这种乐观向上,积极作为的人生姿态。
  1、在工作上“向上”,发扬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雷锋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服从组织分配,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从雷锋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螺丝钉精神”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某种相适应性,反映了个人意愿与国家需要的高度一致性,成为当时鼓励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工作的精神力量。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就业渠道更广泛,单位用人机制更灵活,个人自主选择性更强,但并不意味着带有服从性的“螺丝钉精神”已经过时。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与选择性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将个体选择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身居要职还是平凡岗位,都应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腐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2、在学习上“向上”,发扬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雷锋说:“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都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这是雷锋“向上”的人生姿态的真实写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发扬“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发奋学习,永不懈怠。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体系,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在生活上“向上”,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雷锋说:“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在生活作风上的本质体现。雷锋一生中非常节俭,他的每件衣服、每双袜子,都就补了又补。他曾说“我们的国家还穷。穿破了的衣服补好了再穿,省下衣服交给国家,这样既减少国家开支,又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雷锋的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虽是在当时经济不发达、国力贫穷、物质匮乏的大环境下形成的,但对今天来说仍有深刻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我们鼓励科学合理的消费,对人们求富爱美的需求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矛盾。今天我们提倡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奢侈之风,尤其要反对凭借手中权力,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腐败之风。要在全社会倡导富国富民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雷锋精神是一种善的境界。雷锋心中有爱,爱党,爱国,爱人民,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他始终用快乐与感恩诠释着对“善”的追求与执着。
  1、在理想信念上“向善”,发扬“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从解放前一无所有的孤儿到解放后新社会的主人,雷锋始终对给予他一切的党和毛主席心存感激,对党、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成为雷锋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他由此形成了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念,这是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灵魂所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雷锋精神进一步升华为,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信条,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而拼搏奋斗的爱国精神。
  2、在价值取向上“向善”,发扬“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雷锋说: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也是雷锋精神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源泉。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看,雷锋精神不可避免地抹上了政治色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对象也仅局限于本阶级的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没有改变,但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奉献精神,是超越阶级、国界和种族的,换言之,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大爱精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志愿者活动,就是大爱精神的生动反映,也是新时期学习雷锋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正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核心,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3、在人际关系上“向善”,发扬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雷锋有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的一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雷锋这种“做好人好事不留名,舍己为人不求回报,互助合作不计报酬”的“傻子”精神,正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亲和剂”,对全社会形成合作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傻子”精神,“损己利他”的做法不符合人们的正当利益需求,一般人难以做到,因而难以在普通大众中加以推广。新时期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从更加人性的角度重新诠释合作精神。“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相较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更容易被现在的普通人所接受,因为它提倡施者与受者的双赢。因此,我们在倡导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不妨肯定人对功利的追求,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

第2个回答  2019-01-17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党性标准、崇高使命和奋斗宗旨;内涵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恪尽职守、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等优秀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质、职业美德和人格力量。

面对建构文化自信、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德体系的当代课题,重温“雷锋精神”并牢记其内在意义、弘扬其价值,应是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必须且应该补上的精神心理与道德文化课程。

可以说,无论是之于家风家教还是之于政风民风,也无论是之于“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还是之于公民美德和社会伦理,抑或之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当代世界的精神文明改善,“雷锋精神”一如既往仍有着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精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地说,“钉子精神”无疑可以帮助人们抵抗浮躁之风、增强心理意志定力;“螺丝钉精神”无疑可以让我们谨慎而客观地审视生活于社会和群体中的自我个人,加深我们对于群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疑是我们抗拒现代商业流俗化社会里不时泛起的奢侈之风和享乐主义的解毒剂;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急需重新获取和增强,以彻底摆脱腐败、慵懒以及一切脱离甚至伤害人民群众之腐败政风的精神正能量。

作为国民道德的模范,雷锋短暂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美德的高度统一。他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爱憎分明,对待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个人主义则“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他忠于职守,热爱事业,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始终恪守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本色,对自己严格要求,节俭自律。同时,雷锋同志又有着极高的共产主义觉悟,时时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一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优秀共产党员、新社会道德典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27
 时下,鄙薄一切价值得空气十分流行,人们以一种近乎亵渎的方式对待着一切神圣的事物,任何高尚的价值观都不能幸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鄙薄、嘲讽社会榜样。例如,在公车上你给老弱病残让座,在路边捡到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缴公处理,再或者你路见不平事,勇于挺身而出,等等……,你周围的人很可能会以“开玩笑地口吻”对你这样说:“吆,还真把自个儿当雷锋叔叔了。”这种鄙薄嘲讽的口吻遍及街头巷尾,不用太留意便可以进入你的耳朵,稍不小心甚至就从你的嘴里蹦出几句这样的语言来。   榜样就这样悲哀地成为凡夫俗子们茶余饭后鄙薄、讥讽的对象,当我们啜着牙花子大骂如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时候,在潜意识中我们更是在进行着道德的呼唤,就像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老人,召唤着苍穹中迷失的灵魂。但这已成为观察者对别人的召唤,而非对自身的要求。榜样,已经失去了催人内省的积极意义。  简单地将榜样魅力的失去归咎于普遍的道德衰败,不仅无益于厘清本源,反而会加重悲观的色彩。虽然英雄的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在里巷之间,实际上还是不乏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他们甚或比社会推崇出来得榜样更具有震撼力,更易于得到周围民众由衷的敬佩和尊重;就这样,人们一边儿在言谈中讥讽着榜样,一边儿又对身边的英雄表示出由衷的敬重。将鄙薄社会榜样归入变革引起的对一切价值观和神圣事物的怀疑中的小小一环,同时也忽略了榜样的特殊性,无助于从纵深考察这种现象的起因。  其实,答案就在这种看似对立的矛盾之中,在人们对榜样的鄙薄和对平民英雄的敬仰之间。  民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英雄,这也是社会树立道德榜样的伦常基础。管道工徐虎在没有被推崇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百姓的称誉;雷锋在被发现之前,已在部队和驻地赢得了尊敬。这时,他们均以极为鲜活的英雄形象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们可以从他们的思言行为中体会到平民英雄那种朴素而又高贵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英雄,是可亲、可敬更可触摸的,民众也很容易把英雄的品德推及于任何一个帮助过他人的人;习惯上,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好人”,和平时期的英雄就更多地带有了“好人”的色彩,但他们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好人不同,因为就中国社会而言,虽然近三十年来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但正直的人们还是一直奉行“好人精神”来安身立命的朴素哲学,好人是一个泛指的且容易生出歧义的概念。而被称为英雄者,必有常人不及之处,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行为,而且以自身为人所称道的才能和修养树立了楷模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是鲜活的,呈现出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具有朴素而又高贵的美。  在这个基础上,由英雄上升为榜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既在榜样化的过程中,作为英雄自身内在的人性美的特质被淡化甚至被遗弃了;并且处出于当时政治路线的需要,使得“宣传干事”们不得不对英雄形象进行一番可疑的操作加工。------正如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所揭示的那样。英雄变得面目模糊,似是而非。  雷锋也遭受过这样的命运。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刘少奇的《修养》已经被“批倒批臭”,雷锋的冷峻斗争性凸现了,但这一切仍掩饰不住他那平民英雄的美德。我们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边做着其实是司空见惯的“好事”。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升华出了我们所不理解的高尚意义。雷锋的高尚形象甚至使幼小的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耻辱:我们此前把帮助别人之类的事儿看得太一般了,居然没有从中产生高尚的念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自己的行为构成了对行为本身意义的亵渎。于是,我们尽摄生活中每一天的“高尚行为”,在作文和日记里抒发对尚不能理解的“高尚情操”的仰慕和“认识”。  应该承认,过去政治宣传所营造的雷锋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得缺乏美感;以往年代所加诸雷锋形象的所有特征,也似乎不再具有吸引力了。现在的人们奉行的是“谁学雷锋谁傻帽儿”。  任何一种带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精神都要受到后时代的质疑和梳理,这也是一种必然,是对原有精神伪饰部分的涤清。而鄙薄、讥讽性的批评则不然。综观一下批评者的态度,他们没有从雷锋个人身上那些有别于常人的高贵之处去认识雷锋,而往往只是以媚俗的态度去审视这个形象,表面是对新时代人生价值得探索,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更多的确是批评者对自己对历史大势“先知先觉”的夸饰,这是文人的悲哀,总是脱不了媚俗,他们往往只从个人功利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事物。雷锋在他们的批评中变得离现实更远,远得像一个浑浑噩噩只有好心肠,只会老老实实干活,没有什么远大追求的凡夫俗子;而对一个凡夫俗子的推崇是文人们的耻辱;尤其在个体价值高于一切的今天,雷锋精神更成为他们用来讨伐对人性压抑时的首选工具。而雷锋的凡夫俗子化,也为凡夫俗子们鄙薄、嘲讽雷锋精神提供了最佳的依据,更为凡夫俗子们逃避个人责任提供了借口。  那么,在“乐崩礼废”的今天,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雷锋精神究竟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回答只有坚定的一个字:有!  迄今为止,雷锋这个形象,无论就其人格、行为、知识、思想的精神而言,没有一个榜样能够具有这样的震撼力,这震撼的来源正在于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撞击出了朴素而又高贵的真、善、美,撞击出了卑微的假、丑、恶;对于前者我们充满了爱,对于后者我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憎恨,还要拿出严冬般的冷酷无情。  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雷锋作为个人和榜样的全部过程,更有必要树立一座象征民族精神的全新的“雷锋塔”。这需要社会在塑造这一榜样的过程中,以恢复雷锋本来面目为起点,树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内涵丰满的人性形象;需要全社会重新对雷锋的“钉子精神”进行界定和阐述,把它作为涤荡一切不尊重现实、有损于道德体系的思想行为的依据;需要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追求个人价值的你、我、他,以此来进行道德自律,将之作为追求人格完善的精神道路。  雷锋精神,它不仅是树立给每个中国人的,更是由每个中国人树立给全人类的。
第4个回答  2013-07-27
多做好事 为别人着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