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装的称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06
1. 在古代,“冠”是对帽子的称呼,而帽子的另一种名称是“元服”。夏朝时期所称的冠为“弁”,特指缁布冠;商朝称之为“冔”,而周朝则使用“冕”这个词。此外,“簪”是用来插入发髻或头冠的长针,而“簪缨”则是束结冠带的称呼。
2. 古代上衣称为“衣”,下身服装则被称作“裳”。衣服的前部分称为“襟”,后部分则称为“裾”。“缝掖”是指带有宽袖的单衣。破旧的衣物被称作“褴褛”,而华丽的服饰则被称为“华裾”。
3. “襁褓”是婴儿穿的衣服,同时也是背负婴儿的背带和布兜的称呼。“弁髦”则是一种保护婴儿前额的头饰。
4. “左衽”指的是小襟在左边的衣服样式,这种样式在北狄和东夷人中较为常见。武夫的服饰特征是前长后短,因此“短后”便成为了武夫衣服的专有名称。
5. “布衣”原指未获得官职的读书人穿的衣服,后来泛指普通百姓。“青衿”指的是青色的衣服,古代也用来称呼读书人。“缙绅”和“簪缨”是对仕宦之家的称呼,而“章甫”和“缝掖”则是对儒生的称呼。
6. 在古代,黄色衣服是贵族的服饰,而绿色则是下等人的穿着。如果用绿色面料做成的衣服里子是黄色的,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对贵贱秩序的颠倒。
7. 襦裙是中国古代妇女流行时间最长的服装款式,其特点为上衣配长裙。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到唐代达到顶峰,直到明末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时近两千年。尽管襦裙的款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形式一直保持不变。
襦裙不仅是贵族妇女的常服,也是平民的服饰。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自战国时期起,襦裙就已成为流行的妇女服饰,到了唐代更是盛行,直至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流行了近两千年。尽管襦裙的长短和宽窄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款式始终保持不变。
扩展资料:
汉代着装有七个显著特点:
1. 穿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穿衣时必须露出中衣的领型。
2. 穿衣时必定使用白色面料作为里料。
3. 袖宽达到一尺二寸。
4. 衫无袖。
5. 穿皮毛服装时,毛朝外。
6. 腰带非常讲究,所用的带钩通常是金制的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信芦从形、扮薯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西周和战国时期的带子在设计和制作上都要精美得多,因此受到许多男士的喜爱,佩戴者甚多。
7. 男子保持着佩刀的习惯,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失去了实际用途,主要是作为仪容的象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服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