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题 我是一片叶子 阅读答案

给下面的字注音
摇曳( ) 和煦( ) 束缚( )
文章中的"我"是__________,又被人们称为_____________.
文章第六自然段.......
为什么一开始........
请你用一句话.......
读完整个故事.......

一、1.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 文段开头说“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加点的“贴在墙上”有何作用?
3. 有人认为贝尔曼先生并没有“死”,你说呢?说出你的看法并把原因写出来。
4. 文中划线的“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5. 小说的结尾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探究一下,说一说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 贝尔曼先生。因为他是整篇小说的灵魂,是“最后一片叶子”的“主人”,是舍生忘我为他人着想的生命使者,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2. 准确地写出了“最后一片叶子”的状态,为下文揭示谜底——贝尔曼的杰作埋下伏笔。
3. 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大意对即可)
4.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暗示“最后一片叶子”并非自然生长出来的,进而烘托贝尔曼的崇高形象。
5. 答案示例:作者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在结尾转述谜底。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结尾时却重笔一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在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任何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地闪耀出来,于平静中掀起波澜。欧·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恰在于此。

二、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6分)(   )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19.第2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作用是什么?(6分)
20.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参考答案:
18、BD A项中“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当,这句话主要传达的是作者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作者是以“实”的情况来写的,此语后有“因为……”,表明了他的道理。C项中赏析不当,文章第3~7自然段在描写树叶时,用了“你”这一代称,增强了对树叶的情感,以体现文章人与自然的主题,但并不是对话。E项中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未能抓住中心。
19、 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自然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20、(1)从今年仲厦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2)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态度。
  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2
第一题: 悼(dào)念 忏(chàn)悔
第二题:偶然。
第三题:第一次:安妮的三位兄弟写信给卢刚的家人,体谅理解卢刚的一家也在承受着沉重的悲痛。
第二次:赵承熙的墓碑与遇难者的墓碑在一起,接受这一样的悼念。学生对凶手及其家人表现出了宽容大度。
第四题:大海收容每一滴海水,无论其多少,故大海波澜壮阔。
第五题:我们在生活中难免和别人发生摩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习文中的美国人,向他们一样学会宽容大度。这样不仅解除了矛盾,更能现出自己的品德高尚。追问

你的题跟我不一样

追答

那我就不知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