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钱庄是怎样存钱的

如题所述

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信用机构,多数由个人独资或合伙人经营。规模较大的钱庄除了提供存款和贷款服务外,还发行庄票、银钱票,并可根据票据兑换货币。相对小型的钱庄则主要从事货币兑换业务,通常被称为“钱店”。1933年,货币单位从“两”改为“元”。当时,由于同时使用银两和银元,必须确定一个兑换比率。这个比率经常波动,类似于外汇市场的涨跌。首先,需要将银元转换为“规元”,“规元”也称作“豆规银”,是商家交易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九八规元”则是指其价值。实际上,“规元”并不代表真实的银子,仅用于记账。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海铸造的“二七宝银”,“二七宝银”在使用时会按照“九八”的比率升值,从而等同于“规元”。银元转换为“规元”的比率称为“洋厘”,例如,如果“洋厘”是7.225,那么一银元就能换合规元七钱二分二厘半。每天,钱业公会会公布两次市场比率,即早市和午市,洋厘的比率根据当天市场上银元的供需关系而变动。
到了清末,银行开始兴起,逐渐取代了钱庄的功能。解放后,大多数钱庄停业。在上海,未停业的银行与私营银行、信托公司合并,实行公私合营,共同组建了联合银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