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及主人公

我要的是名字加典故名字,是多个(例:蔺相如——完璧归赵)

1、爱鹤失众——姬赤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2、别无长物——王恭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身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3、大器晚成——崔琰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习。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4、草菅人命——贾谊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

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议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

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象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采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5、刮目相看——鲁肃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

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

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原为草莽,经苦读之后,学富慢车)
闻鸡起舞——祖逖(他小时候听着鸡叫就起床读书,很刻苦嘛~~)
凿壁偷光——匡衡(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指鹿为马——赵高
完璧归赵——蔺相如(大家都知道吧~~)
毛遂自荐——毛遂(也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暗度陈仓——韩信(打仗,明修栈道,却暗中率军度陈仓,给项羽措手不及。)
一饭千金——韩信(韩信曾在危难时受一老婆婆一饭之恩,后功成名就,还以千金,类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蝉、玉环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地球人都知道了吧)
望梅止渴——曹操(曹操行军到一荒芜之地,将士皆口渴难忍无法前行,曹操为激励士气,说此地前面有片梅林,于是众人想象梅子的酸甜,快马加鞭,终于走了出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5
孙膑——围魏救赵
重耳——退避三舍
毛遂——毛遂自荐
廉颇——负荆请罪
赵括—— 纸上谈兵
曹刿——一鼓作气
郭隗——千金买骨
蔡桓公——讳疾忌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起——杀妻求将
更赢——惊弓之鸟
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
第3个回答  2013-07-15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

 因为生活习俗与文化比较接近,清朝入关以前,与蒙古族各部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入关后,关系更加亲密。许多蒙古族首领,被清朝封为王爷。
  公元1771年(乾隆二十六年),有一支远在欧洲额济纳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hù)特部落,起程回归中国,让乾隆皇帝好一阵激动。
  土尔扈特蒙古是是厄鲁特蒙古四部落之一,原来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中亚部分地区)游牧。十七世纪三十年代,部落的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蒙古族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关系不好,经常发生冲突,就率领整个部落和其他部落的部分牧民,带着帐篷和牛羊,向西迁移,进入人烟稀少的额济勒河下游的草原放牧。但是,这里属于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沙皇派军队来骚扰,强迫他们宣誓效忠沙皇俄国。土尔扈特蒙古牧民不肯宣誓效忠,经常与沙俄发生冲突。土尔扈特蒙古牧民非常怀念故国,多次派使者向清朝政府上表,进献土特产品,诉说苦难,表示他们的思念和忠心。
  公元1712年,土尔扈特的使节又来到北京。康熙皇帝对远道而来的使节,给予热情款待,嘉奖他们的忠诚。接着,康熙帝派出图理琛,率领使团,经过俄国的西伯利亚,去探望土尔扈特。两年后,他们到达伏尔加河下游,见到久别的蒙古族同胞,向土尔扈特的首领阿玉奇汗,转达皇帝的问候。清朝的使者受到土尔扈特牧民的热烈欢迎。他们说,蒙古族与满族有共同的根源,衣帽服饰与祖国人民相似。他们也是祖国的儿女。
  公元1756年,土尔扈特首领又派使节,走了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皇帝呈献礼物,表示敬意。
  土尔扈特人对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不断地反抗。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响应俄国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的顿河农民起义,起兵反抗;十七世纪末,又起兵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阿玉奇汗的曾孙渥巴锡继承了汗位,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
  当时,沙皇俄国正与土耳其打仗,急需兵员,于是强令土尔扈特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到俄国军队去当兵,上前线送死,同时削弱土尔扈特的力量,一箭双雕。一些老人叹息道:“土尔扈特的末日来临了。”
  这时,沙俄又强迫渥巴锡交出他的儿子与三百个贵族子弟,作为人质。愤怒的渥巴锡率领全体牧民,喊出:“我们永远不做奴隶,我们要去太阳升起的地方!”
  公元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部落全体战士,宣布要脱离沙皇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统治。第二天,一次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部落反对沙皇的起义爆发了。
  他们杀死沙俄官员,收拾起自己的帐篷、财物,带着妇女、老人、儿童,分成三路,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进发。
  叶卡捷琳娜女皇得知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发生暴动,要离开俄罗斯国境,大发雷霆,说:“这将使罗曼诺夫家族和头戴彼得大帝皇冠的守护神鹰,蒙受永不可洗净的耻辱!”她下令,派出大批军队团团围追堵截,企图让土尔扈特牧民永远留在沙皇俄国受奴役。
  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终于冲破沙皇军队的阻击,克服恶劣的气候带来的困难,走了半年,行程万里,回到伊犁。然而,他们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出发时的十七万部落民众,安全回到伊犁的只有七万人,大多数人被战争、疾病、饥饿夺走了生命。活着的人,个个形容憔悴,衣衫褴褛,孩子们更是面黄肌瘦,一丝不挂。他们赖以为生的牛羊骆驼,几乎全部丧失。
  乾隆皇帝知道土尔扈特人到达伊犁后,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将他们安置在伊犁河流域放牧。伊犁及甘肃、陕西、宁夏、蒙古各地各族百姓筹集了二十多万头牛羊、四万多石米麦、五万多件皮大衣、六万多匹棉布,还有大批的毡帐,送到伊犁,交到远道归来的兄弟姐妹手上。
  公元1775年秋天,金色笼罩了北方的大地,乾隆皇帝在热河(今河北承德)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了渥巴锡等首领。乾隆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赐给“管理旧土尔扈特部南右旗札萨克之印”。乾隆还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文,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刻石立碑,永作纪念。追问

我要的是名字加典故名字,是多个(例:蔺相如——完璧归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