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如题.

    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按照最官方的解释,中国没有因人工合成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不过也没有其他国家因为合成胰岛素而获奖。因为诺贝尔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完全创新的成果,而且也倾向于理论成果。胰岛素这么一个复杂的东西合成了没有获诺贝尔奖,因为用的方法都是已知的、没有创新的方法,所以就无缘诺贝尔奖了。中国想得也得不到。需要完全创新的成果才行。因为每个国家的研究方法都是应用多肽合成的方法,没有创新。获得诺贝尔奖的必须是完全创新的成果。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由于某些人所说的中国提出了一个几百人的名单之类的谣言,当时中国确实申报了这个项目,在这里摘录如下:

    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办公室副主任、生物学部副主任的薛攀皋研究员,在2005年9月16日的《科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果的历史真相》的文章,以亲身经历澄清了这一问题,其中明确说到“1978年9月,杨振宁向邓小平提出他准备提名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收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B·乌尔姆斯特洛姆等6位教授的来信,要他在1979年1月31日前推荐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在得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方毅、副书记李昌的同意后,钱三强便开始运作,向杨振宁发去电报和信函。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与中科院党组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认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候选人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

    “接下来的难题是按诺贝尔奖的有关规定,从参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众多科学家中推选出代表,作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是3个不同单位人员共同合作的结晶,仅最后一两年直接参加研究工作的人员就有30余人,其中:生物化学研究所20余人,负责胰岛素A、B链的拆合和B链(30肽)的人工合成;北京大学化学系和有机化学研究所各六七人,共同负责A链(21肽)的人工合成。

    “为此,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钱三强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与会的有3个单位参加合成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30人,以及通过协商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委员17人,他们是童第周(主任委员)、周培源、于光远、严济兹、华罗庚、钱三强、杨石先、黄家驷、贝时璋、张龙翔、王应睐、汪猷、冯德培、梁植权、柳大纲、邢其毅、过兴先。评选委员会的任务是对会议最后推出的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

    “会议初步选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绩突出者:钮经义(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原生物化学研究所,1970年调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爱雪(北京大学化学系,女)和汪猷(有机化学研究所)。

    “会议认为,如以4人申请难以被接受;出3人,矛盾较多,而且联邦德国、美国在胰岛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有可能此奖将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共同获得。据此,我国以一名代表申请为宜。北京大学和有机化学研究所认为,如出一名代表,理应由生物化学研究所选出。生物化学研究所则推荐钮经义为代表,认为他自始至终参加B链合成,成绩突出,也有一定学术水平。最后,评选委员会表示赞同。

    “会后,钱三强主持起草亦代表中国科学院,签发了1978年12月25日呈报国务院的《关于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报告》在汇报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的情况,推荐钮经义一人为代表的原因和过程后写道:‘我们建议,以钮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拟由杨振宁教授和王应睐教授分别推荐。’一周后,请示报告获得批准。按要求所需的各种推荐材料,由钱三强具函,以最快速度寄给杨振宁以及也受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推荐候选人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王浩。与此同时,王应睐也作了推荐。

    “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集体的代表钮经义,被推荐为诺贝尔化学奖1979年度候选人的过程和事实就是如此。

    1982年,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研究完成人: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季爱雪、邢其毅(北京大学),汪猷、徐杰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奖者也仅仅是8个人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3

当时我国的一些部门认为,诺贝尔奖系西方资本主义颁发,所以我们不应该接受,所以政治上的原因,是导致人工合成胰岛素,无法获奖的其中一个因素,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就这么的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了。

1977年以后,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去国外交流的时候,一个澳洲的专家明确指出,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后来到了1978年的时候,杨振宁又提出,要为我国申请诺贝尔奖。

那么这一次相关部门终于重视起来,开始推选竞选的名单,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实验,是由集体进行领导的,所以推选人的名单,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最后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终推选了钮经义作为诺贝尔奖的第一候选人,但可惜在次年评选的时候,钮经义并没有获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6
最近几天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颁奖日,中国籍科学家再次与诺奖无缘。在不少网站上都提到了中国人曾数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事例,但其中最让国人遗憾的还是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成果。对于没有拿到诺奖的原因,在众多说法中颇有影响力的是:每次诺奖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国一下子报了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没有得上奖。于是多少年来国人对此“痛心疾首”。但是,这项工作真的有资格拿到诺贝尔生理奖或者化学奖吗?答案当然是“否”。其实,对于不可能拿到诺奖这件事情,北大化学系的张滂院士以前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我借舟子的网站,把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因再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其一,从有机合成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是一种由5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在中国化学家把它人工合成出来之前,美籍化学家Vincent du Vigneaud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了一种由8个残基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产素。正是由于这项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诺贝尔奖的主页(www.nobelprize.org)上也明确指出了他得奖的原因是“for his work on biochemically important sulphur compounds, especially for the first synthesis of a polypeptide hormone”。与Vincent du Vigneaud相比,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牛胰岛素的方法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奖的!反之,美国化学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于发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这在方法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奖主页上也指明其获奖原因是“for his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or chemical synthesis on a solid matrix”。由此可见:诺奖最看重的是方法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

  其二,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也不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于牛胰岛素和催产素分子量大小之间的其它多肽也已被合成出来;在它之后,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陆续被人工合成出来了。最小的多肽催产素已被授予了诺奖,“最大”的纪录还在被不断地刷新,所以居中的“前纪录”—牛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得到诺奖了。否则,在物理领域里,每一次人工合成新的元素岂不都要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了?!

  其实中国真正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还是要属赵忠尧在20年代末所做的关于发现正电子的研究。关于这件事情,已经有不少人评述过了,我在此也就不多说了。

  归根结底,除了极个别的误评之外,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还是那些在方法上有本质性的突破和创新,并且能够在重大领域里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来源:新语丝
第3个回答  2019-10-13

因为与Vincent du Vigneaud相比,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牛胰岛素的方法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奖的!

反之,美国化学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于发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这在方法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诺奖主页上也指明其获奖原因是“for his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or chemical synthesis on a solid matrix”。由此可见:诺奖最看重的是方法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

主要设置的奖项: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7-16
参加试验的科学家人数过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