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太使慈死之前说了一句什么话?

如题所述

太史慈临终时说了句名言壮语,相信《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这句话安排了上面的一场战事的,他说:“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5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6
太史慈是三国里东吴的一员战将。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太史慈的故事描述都不多,远比不上关张赵马黄五虎,也比不上黄盖韩周泰当这些东吴的宿将,连象他一样也是后来归附东吴的甘宁都比不上。但这并不表明太史慈不是一名出色的战将,也不能说明太史慈对东吴不重要。《三国志》就有关于太史慈的记述,其篇幅基本与其他将领相差不大,就足于证明这一点。
太史慈出身低微,是孔融慧眼识英才,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将其引上了战火纷飞而又英雄辈出的历史舞台。太史慈也不含糊,一出场就得了个碰头彩,解了孔融的围。其用计之巧,武艺之高超,呈现给我们的绝对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形象。
此后,他匹马单枪大战孙策,及归附孙策时坦然的“未可知也”,更让人看到了一个勇猛善战,侠肝义胆的太史慈。
后来,太史慈跟随孙权征战合淝,最后死于魏国名将张辽强驽之下。临死时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这是何等悲壮!
在《三国演义》中,自太史慈归降孙策后,至其战死,中间记述不多。作为一名颇受孙策赏识的战将,他到哪去了呢?《演义》里没交待。陈寿的《三国志》里却有记载。
《三国志》记载,刘表的侄子刘磐骁勇异常,经常侵袭东吴的边境。孙策派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海昏。此后刘磐不敢再犯。孙策以太史慈御磐有功,就将南方之事全托负给他。
《三国演义》里还说,太史慈死后,孙权将其厚葬于东南北固山。这一点《三国志》里没有明确记载。但地方史志上有,而且与《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不同。
史料记载,汉高帝时豫章郡辖海昏等县。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据奉新县志记载,太史慈在海昏驻军,曾与刘磐激战于磐山(现奉新县赤岸镇盘山),大获全胜。后来,太史慈卒于海昏任上,葬于奉新南乡感古(今林业局苗圃一带)。后代人为纪念他,曾在其墓前建庙祭祀,名叫“感古庙”。 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感古逐渐荒废,县令胡以温来此祭祀,感概太史慈的一世英名和世事的沧桑,留下《感古庙》诗一首:
萧萧风雨一龛孤,碧篆青灯乍有无。
衰草长堤多积雪,夕阳古树集慈乌。
东吴自此夸英烈,北海于今仰壮谟。
谁道此方废祀事,千山如戟写雄图。
如今,盘山还是一个傍山依河的秀美小村,一点也找不到了当初太史慈屯兵激战的遗迹,只是一直以来总会有人在河道里,荒坡上捡到锈蚀的箭头,免不了会让人遥想起当年的硝烟。而太史慈的墓和感古庙则早已残败,至“文革”期间,仅留一点残垣断壁,终于经不住“文革”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现在已是荡然无存。
这正是:
英雄三尺志未酬,风吹雨打感古芜。
一江秋水拾遗矢,点点锈迹入汗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15
我要刺死你-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