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孩子从小给父母带,在外鬼混,说得别人不堪,往往这类人都活得不如你好,忌妒?

如题所述

毋庸置疑,中国父母为孩子牺牲了很多,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而活。

所以我们如此歌颂父爱、母爱。

但物极必反,爱过头了,很多父母就会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来控制,来操控,也渴望这个“财产”不断升值。

在孩子看来,父母如此自私和残忍,这会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自我,处处受限,精神压力特别大。

其实,很多父母骨子里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深受R家糟粕文化毒害,相信养儿防老,一心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挣面子的工具。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自己的使命去努力和生活,然后美其名曰:我们都是为你好。

若是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他们就说孩子不听话,不孝顺,自己养了个白眼狼,一哭二闹三上吊。

为了你好,是世界上最虚伪的一句话。

因为真正为了别人好,要懂得投其所好,让别人开心快乐,而不是伤害了别人,捆绑住对方,折磨对方,还说我为了你好。

《天道》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孝道和养儿防老,那么他们养儿就是为了自己防老,就别说母爱和父爱有多伟大了,他们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不推崇孝道文化?

有人给我留言:照这说法,那么父爱母爱就不用报答了?那不就成了白眼狼社会了?

看见没,这个读者的发言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父母养孩子是需要回报的,是需要孩子用孝顺和服从来报恩的,要不然就是自己白养孩子的,孩子就是白眼狼。

儒家思想里面有很多糟粕文化,孔孟喜欢搞等级和压迫制度来管理人(当然包括父母管理孩子),然后再用道德来美化“自私行为”。

就如《天道》中所说:要是养孩子为了自己防老,就别说母爱和父爱有多伟大了,因为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

道家思想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思想境界高和格局也很大。

《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什么意思?

生养滋润万物但是不占有,积极作为,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要挟别人,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它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还给这种行为定义为:玄德,即最美好的品德。

只可惜,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主动学习并且能够真正领悟道家思想的太少。再回到“父母和孩子”这个话题!

父母若总是对孩子提孝道和养儿防老等话题,就会给孩子很大压力。

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的天然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子女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

在这种文化下,一代接一代的人都直不起腰来。

最后父母越是觉得子女要孝顺,要养儿防老,就越容易吃亏,心里就越苦。

鲁迅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写道: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

他还说——父子间没有什么恩,父母照顾孩子是作为生物的一种天性,我们不妨将他称它称之为“爱”。

谈到爱,估计很多中国父母都很陌生,也张不开口,因为他们更喜欢说恩情。

说白了,就是我对你好,为你付出了很大,这个恩情你未来要还。

但是,孩子长大了,有自己想法,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他们喜欢父母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尽自己最大能力赡养父母。

但父母不答应,如果不按照父母意思来做人做事,那就是孩子自私、不听话、不孝顺。

最后,父母便会不由自主地用道德来pua孩子,让孩子有负罪感,愧疚感;

孩子内心痛苦,一边是生养自己的父母,一边是自己的未来,想逃离原生家庭而不能,左右为难,严重者甚至是不想活了。

这么看来,到底是父母自私还是孩子自私?

大家首先搞清楚自私的定义:

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所以说,这里其实不是孩子的自私,而是父母的自私。

人生苦短,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容易,若是能够无拘无束、不受压迫地活着,就是世界上最开心、最幸福事情。

但是很多父母习惯性地剥夺了孩子这项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于是我们经常看见父母催婚催生的新闻。

比如说,儿子在上海打工,30岁没存款没结婚,一位父亲觉得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很没面子,于是去上海找儿子,然后喝农药,留下一封遗书。

年轻人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也是为了幸福,离婚同样是为了幸福。

如果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生活,不考虑孩子感受,其实就是自私。

说得更加直白点,对于穷人来说,养个孩子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

因为现在教育免费,穷孩子也上不起培训班,吃穿也差,养孩子成本很低。

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爸妈为了你,辛苦工作,我要出人头地,以后都靠你了。

陈志武先生说过:穷人生孩子,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

由于穷人本性贪婪,他们要求的是,低成本,回报高。

所以他们就会告诉孩子,学习和好学生比,吃穿和茶学生比,等你出人头地了就要赚钱孝敬我们。

为什么他们都要这么说呢?

因为吃穿和差学生比,他就不需要在你身上投入更多,尽可能减少本金。

成绩和好学生比,他的回报就可能高很多,要是能考上名牌进大厂就更好了。

最后为了保证回报稳定,再拿“孝道”这座大山压到你头上。

等你每次想要脱离他们的时候,你内心都会有一股深深愧疚感。

所以,一旦你相信了孝道,中了父母亲情的毒,你一辈子就要被父母所控制,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其实,很大父母根本不会管孩子过得幸福不幸福,他们只想着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得到世俗的认可,安度晚年了。

就拿结婚来说吧,父母不管你愿不愿意,是不是和喜欢的人结婚,他们只想完成自己任务,逼着孩子结婚生子,自己好抱孙子,然后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有面子。

至于后面你们小夫妻离婚了,那是你们自己的原因,我们父母管不了。

其实,在父母强势安排下的婚姻,不幸的婚姻早已埋下了隐患,很多小夫妻最后也大都以失败收场。(越来越多的人离婚就是最好的例证)

父母可管不了那么多,反正从小到大,我该做了都做了(给你吃喝,让你读书,负责你的衣食住行,操心你的婚事),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去走了。

于是乎,在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种奇怪的心理特征:

中国的父母在等孩子感谢,中国的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孩子不懂得感谢、感恩,还想父母道歉呢?

因为中国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生活,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工具,不懂得尊重孩子,付出了很多都不是孩子想要的;甚至很多父母在愚昧中伤害了孩子,让孩子一辈子难以走出原生家庭影响,最终毁了孩子的一生。

那么,新时代,父母和孩子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呢?

大导演李安给出了解决方案,而且他的思想还有点符合“道家思想”。

他说:孝顺其实是一种过时的观念,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种东西了,只要他们爱我就行了,彼此相爱就够了。我们不必去制造一种阶级观念,告诉孩子说,小的一定要去服从大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

大家发现没,真正开明的父母,都是像李安、鲁迅一样,只对孩子谈爱与尊重,而不是用恩情、孝道来压迫、操控孩子。

不得不说,要扭转大众心中的固有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任重道远。

但总有一些父母迟早会觉醒,然后真正用心、用爱去培养出一批心智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

就如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所说: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最后,把一段尼采语录送给大家,但愿能够对大家有所触动,帮助大家认知突围与觉醒: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6
从小就给父母带的孩子如果在外鬼混,说别人不堪,这类人可能会受到社会的厌恶和排斥,并且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同时,这类行为也反映出这些人可能存在心理上的缺陷,如心理嫉妒,自卑等。对于这类人,我们要保持内心强大,不受到外界干扰和打击,同时也要尽可能从温暖的环境中汲取正能量,坚信人性本善,秉持善良的态度与人相处。
第2个回答  2023-03-22
毋庸置疑,中国父母为孩子牺牲了很多,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而活。所以我们如此歌颂父爱、母爱。但物极必反,爱过头了,很多父母就会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来控制,来操控,也渴望这个“财产”不断升值。在孩子看来,父母如此自私和残忍,这会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自我,处处受限,精神压力特别大。其实,很多父母骨子里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深受R家糟粕文化毒害,相信养儿防老,一心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挣面子的工具。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自己的使命去努力和生活,然后美其名曰:我们都是为你好。若是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他们就说孩子不听话,不孝顺,自己养了个白眼狼,一哭二闹三上吊。为了你好,是世界上最虚伪的一句话。因为真正为了别人好,要懂得投其所好,让别人开心快乐,而不是伤害了别人,捆绑住对方,折磨对方,还说我为了你好。《天道》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孝道和养儿防老,那么他们养儿就是为了自己防老,就别说母爱和父爱有多伟大了,他们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第3个回答  2022-12-17
你越是优秀,你身边的人才越是会嫉妒你。谁会整天盯着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呢?很多人都被别人嫉妒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越是嫉妒你,你就越应该活得更好。当你将他们远远的甩在身后时候,就连他们的嫉妒都无法跟上你的步伐了。
第4个回答  2023-05-16
自己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带大,即使在外鬼混,我们作为外人并无立场去评论他人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些人说得别人不堪,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忌妒也许是其中之一的原因,但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行为和言论上。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在将来他们长大以后,才会真正明白自己做过什么、错过什么。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些现象,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