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旧知导入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是教师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从中找到与新知识的结合点,顺势过渡,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既能使学生巩固强化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二、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经常会问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课文内容提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以求解开疑团。
如教学《大海的歌》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很多学生说:“看过。”“那么你们认为大海会唱歌吗?”“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老师说,大海会唱歌。”话音刚落,学生就议论开了,满脸不信的表情,“怎么可能,大海怎么会唱歌呢?”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想知道大海为什么会唱歌吗?它又是怎么唱歌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知识。
三、揭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题,教师如果能从题目入手,进行分析解读,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对重难点知识有所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中运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教师说:“同学们,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讲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乌鸦,它找到了一块肉,非常高兴,嘴里叼着肉站在树上。这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它很馋,想得到这块肉,于是,它就使用计谋骗了乌鸦。你想知道狡猾的狐狸是怎么骗了乌鸦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揭示主题,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课的学习。
四、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学习。
比如《鲸》这课是一篇说明文,比较枯燥,学生不愿意学习,或者根本不能产生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海底世界的动物们要举行鱼类舞蹈大赛,欢迎所有的鱼类来参与。小鲸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舞跳得很好,肯定能拿冠军。于是,它兴高采烈地来到比赛现场,跃跃欲试地去报名,结果却被挡在了门外。“为什么我不能参加比赛?”“因为你不是鱼类。”“我不是鱼类?我生活在水里,从不上岸,怎么不是鱼类呢?”小鲸觉得非常委屈,哭着回家找妈妈去了。如果你是小鲸,你会怎么问妈妈?小鲸的妈妈会怎样安慰它呢?它真的不是鱼类吗?在这样的情境建构中,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会高涨起来,会非常投入地进行学习。
五、故事诱导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正处在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候,他们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就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述课文:“从前,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疼爱她的奶奶和妈妈都不在人世了,她每天都要去卖火柴,就是大年夜也是如此。大年夜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是欢声笑语,只有她走在空荡荡的街上,没人买她的火柴,她还不能回家,天好冷,她好饿、好冷、好孤单……”用这样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把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出来,使得学生牵挂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地就能全情投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是激发人体情感的催化剂,用音乐导入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入新课学习,从而可以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比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二泉映月》的乐曲,优美的旋律一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放给学生听。
听着优美的歌曲,学生的情绪非常饱满。教师再导入新课时,学生便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学生一般对哲理性比较强的名言警句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用名言警句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比如学习《晨读》时,教师可以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认真学习。
八、猜谜激趣法
给小学生猜谜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然而然地投身学习。
比如,在教学语文第三册《看雪》这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关于雪的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在猜出答案后,教师还可以展示很多美丽的雪景。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氛围非常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好的导入方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好课堂导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十、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拓展资料:
简介
语文课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学好语文课程,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参考资料: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如: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先讲文章的来历。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
4、由观察插图导入
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材料
1、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幼儿的思维,以引起幼儿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3、课文导入的作用: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全课基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