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这句话意思是就是路上掉了东西没人捡了据为己有,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闩上门。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这句话出自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3、全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法律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扩展资料: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6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是: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不会担心有人盗窃。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处: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白话文翻译:皇上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法律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拓展资料: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8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是社会治安良好,社会风气很好,犯罪率低。

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是“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拓展资料:路不拾遗,夜不闭

古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原因之一:宋代以前,宵禁是常态,宵禁时间无故行走的“犯夜”之人,轻则仗笞,重则格杀。

所有朝代的宵禁一般是二更天开始,此时大街上除巡逻的士兵衙差打更人外任何人都一律按盗贼抓捕。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24

【释义】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历史】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自】《资治通鉴》

【示例】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

拓展资料

1、路不拾遗 [ lù bù shí yí ]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说道不拾遗。

出 处: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2、夜不闭户 [ yè bù bì hù ] 夜里睡觉不关门,也没有人来偷盗。形容社会治安良好。

出 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西川之民;欣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8-11
释义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示例 夜不闭户,~,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路不拾遗”出自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负,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