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如题所述

古代人读书方法有:诵、录、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一、诵

“诵”字的原意即大声背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黄庭坚五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五经。有一天,他问老师说:“从来都称六经,为什么只读五种?”老师回答:“《春秋》不足读也。”这在当时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种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称作“断烂朝报”的评语中。可是黄庭坚说:“是何言也。既曰经矣,何得不读?”据说他于是“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

二、录

“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送东阳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说:“余幼时即嗜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三、校

“校”即校勘。在印刷术投入使用前,古书都曾经历过以记诵文本和抄本形式流传的阶段,记诵或抄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差错,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辗转流传之中变得差异极大。

这种情况即使在印刷书籍出现之后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据的底本原有差异,二是刻板印刷过程中又可能出现新的错误。所以古人读书,在诵、录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对,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准确性。

四、疑

“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得矣’。”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五、入味

所谓“入味”,是我从古人的以下这些话中间概括出来的一个说法:“读书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朱熹);“弄书册而游息时,书味犹在胸中”(黄庭坚);“睡余书味在胸中”(陆游)。

六、“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说读书“当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实着体验……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颐所说:“读书当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参考资料

人民网-古代人读书方法有哪些?总有一款适合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2
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有凿壁偷光的。总之就是勤奋。
第2个回答  2013-08-12
陶渊明,不求甚解
鲁迅,嚼辣椒驱寒
王亚南,睡三脚床
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华罗庚的“厚薄”法
老舍的“印象”法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追问

可以详细一点吗?

追答

太长了放不下来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苏东坡——八面受敌
韩愈——提要钩玄
诸葛亮——观其大略
朱熙——格物致知
孔子——好学乐学
孟子——自求自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