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斯大林模式特点编辑本段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影响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弊端。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这一切造成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后来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这也是后面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31
1925年4月,在苏共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中央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随后,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他也开始残酷消除其他政党和党内的反对派和政治对手,大搞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以确保斯大林路线得以全面贯彻施行。
  这样,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在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后期这十几年里,苏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方面,斯大林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这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建立了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这期间苏联的工业产值增加了4倍多,年平均增长16.8%,重工业发展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长21.2%。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此外,1930年前后,在国家工业化迅速高涨,商品粮食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斯大林力排众议采用高压手段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把数百万富农强行流放到西伯利亚与中亚。由于措施不当,斯大林的农业改革造成多地出现饥荒,其中的乌克兰大饥荒更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亡。另一方面,斯大林在30年代所领导的所谓“肃反”中对苏共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和其他反对派人士展开了大规模的残酷“清洗”,将大量的干部杀害,包括当时红军第一批晋升为元帅的五人中的三位,以及列宁逝世时七名政治局委员中的四名;成千上万的人被处死,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