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说说感想?

很喜欢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有谁也看过,说说感想?

对于巴黎,其实我并没有过什么崇拜和向往,或许是许久以来潜意识里给自己标榜的个性在作祟吧。读着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我彻底投降了,如果你问我现在最想去哪个城市,那么我会说:“我们去巴黎吧。”

看过林达的走进美国三部曲:《历史深处的忧患》、《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深入浅出,不是专著,更胜专著。得知他又出了《带一本书去巴黎》,便忙不迭地跑到书店定购。精美的全彩页印刷和悦目的照片插图,让我一度以为这是本游记。带着轻松的心情阅读,却越读越感沉重。有时我想,人在旅途,倘若走到哪里都和历史较劲,应该是件劳心费神的事,但巴黎却是配得上的。

书还没读完,却有想写些什么的冲动。林达在书中移步换景地讲故事,讲巴黎最古老的桥为什么叫新桥,讲Conciergerie监狱,讲圣丹尼和他的头颅,原来巴黎是这样一座充满厚重历史的城,原来在今日光鲜亮丽的巴黎盛景下,曾经也有那样一段斑驳不堪的哭墙。

如果说这是一本游记,那么这就是一本将历史和社会的经纬结合于风景、建筑之上的游记,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一个貌似游记的布道。书中的插图、照片、佚事、典故、评论带你和作者一同神游巴黎,一同漫步于巴黎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一同享用那艺术的盛筵,倾听历史的回响,而作者真正想要说的话也在这神游间缓缓铺开。

美轮美奂的风景需要一支生花妙笔,林达就握着这样一支笔,且看他笔下的教堂。
“一个转弯,圣丹尼教堂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那样,闭着眼睛,站在那里。”
“有了这些教堂之后,假如要领略和理解宗教,也许,欧洲就成了最适合的地方之一了。在数量如此之大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教堂面前,即使一个距离宗教很远的人,也很难对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完全不动心……”

深刻的旅行应该配上深邃的思想,林达就有这样的深度。且看这些振聋发聩的语句。
“过度美化底层民众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的根本原因。当他们长期处于悲惨的生活状态时,他们文明程度的不充分、缺乏理性的一面被压抑和掩盖,没有机会暴露和爆发。可是,假如在过度美化的同时,也将过度的权利交给他们,他们的致命弱点就会在权力的催化下,瞬间爆发,迷醉的、暴力的,甚至极度残忍的。”
“一个健康而公正的社会,他所必须关注和保护的应该是当下社会的每一个最弱者,而不是赋予任何一个特定阶层以血缘性的暴虐的特权。不论这样的阶层是贵族,还是平民。当底层平民是弱者,社会的关注点应该是底层平民;当旧日贵族的身份成为虐杀的对象,社会应该保护的就是这些贵族。依据的应该是公平的法律。这样的法治社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这是一本好书,平实真诚,没有序,没有跋,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开始,又简简单单地结束,林达带着一本《九三年》去了巴黎,回来后写成了《带一本书去巴黎》,可惜我不是林达,如果要去巴黎就带上《带一本书去巴黎》,回来之后写篇文章,可能叫《巴黎就是一本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6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