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视仪是干什么用的?

我想知道夜视仪是干什么用的,跟手电一样吗?

夜间外瞄准具,跟手电不一样。

以像增强器为核心器件的夜间外瞄准具,其工作时不用红外探照灯照明目标,而利用微弱光照下目标所反射光线通过像增强器在荧光屏上增强为人眼可感受的可见图像来观察和瞄准目标。红外夜视仪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工作原理:

1、用一种特制的透镜,能够将视野内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会聚起来。

2、红外线探测器元上的相控阵能够扫描会聚的光线。探测器元能够生成非常详细的温度样式图,称为温谱图。大约只需1/30秒,探测器阵列就能获取温度信息,并制成温谱图。这些信息是从探测器阵列视域场中数千个探测点上获取的。

3、探测器元生成的温谱图被转化为电脉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夜视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1
蒽,性质一样,但是功能不一样,都是在晚上用的,夜视仪就像望远镜一样,但是是晚上黑暗的时候用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01
夜视仪分为微光夜视仪和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是将微光信号放大便于夜暗条件观测侦查的器材。红外夜视仪则是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在夜暗条件下观测侦查的器材。
第3个回答  2019-08-30
夜视仪原理就是将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微光或红外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
专业讲:红外夜视仪原理就是通过目镜将光线聚焦在影象增强器上来采集和增强现有光线,在增强器内部,一个光电阴极会被光“激活”,并将光子能量转变成电子,这些电子经过一个位于增强器内部的静电区域被加速后,撞击在磷表面屏幕上(就好象一个绿色的电视屏幕),形成人眼可见的图象。经过对电子的加速,增强了亮度和图象的清晰度。
近几年夜视仪已经逐渐的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很多人红外线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导致购买夜视仪时无从下手,下文将详细介绍红外线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一.
夜视仪原理
夜视仪收集现有的环境中存在的光(月光,星光,或者是红外光)通过镜头前端。通过这个点,电子从管子一头射入时,便在管内来回碰撞,激发出越来越多的电子,这些电子被管壁的电压加速,并且碰撞出的几何级数增加的电子,使得管子末端出射的电子获得很高的增益,放大或者更多一点,变成我们可以看到的光,由红外光变成可见光,便实现了无须红外照明的微光观测。如图所示
1.Front
Lens
2.Photocathode
3.Microchannel
plate
4.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5.Fluorescent
Screen
6.Eyepiece
以上的示意图就是夜视仪的一个关键设备-增像管,这也是影响夜视仪成本最为关键的部分。
二.为什么红外夜视仪的成像是绿色的而不是呈红色的红外光谱?-夜视仪原理
绝对0
度以上的物体都要辐射能量。温度越低,波长越长。一般室温时,为红外线。当温度为800度左右,辐射为可见光,就是为什么铁烧红了你能看到亮光。红外线我们是看不见的,晚上了,没有可见光,但是仍在辐射红外线,人和周围的树木的温度不同,辐射的红外线波长也不同。红外夜视仪的原理是将我们肉眼看不红外线转化成为可见光。因为辐射的红外线很弱,所以转化成的可见光也很弱。图像呈绿色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对绿光感光性最敏感,而且容易疲劳,这些都是使我们对弱光看得更清楚些。而且红光和绿光的区别就是波长不一样而已,很容易转变的。夜间模糊的图象→光电阴极(把光子转化为电子)→微通道板(通过高压使电子数量增加)→荧光屏(电子撞击一个具有磷光质涂层的屏幕)所以红外夜视仪看到的景象大多是绿色的
三.红外夜视仪图像增强管的代数-夜视仪原理
(没找到解说,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了一段。这个理科生比较容易懂,知道就行,不需要理解,中间涉及的知识属于物理专业,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领域)
这些短管时,更多的电子被释放。这个特殊的过程使得第二代红外夜视仪可以增强光线,提供比一代更明亮更清晰的图像。因为增加了这个,所以贵!
三代是在二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敏化物——砷化镓,由此获得了更加明亮清晰的图像。另外增镀了离子阻隔膜延长管子的使用寿命。砷化镓是一种深海提取物,因为提炼的过程比较复杂,所以也是价格昂贵的一个原因。
四代由于涉及到一些军方技术问题,属于违禁品,无法进口。
增像管的代数直接影响到红外夜视仪的观测距离和观测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红外夜视仪的效果还收到镜片质量,口径大小,倍数大小,内部原器件的干扰,以及内部结构的影响。所以同样是1代+的红外夜视仪各型号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
夜视仪的代数,指的就是夜视仪的增像管代数,理论上代数越高,看得越远,越清晰。
第4个回答  2019-07-03
 
红外夜视仪
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后者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
“热图像”,故又称为”热像仪”。

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的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是夜视器材的鼻祖,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暗中的目标。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成像清晰,对比度好,但由于需要红外光源照射,存在着能耗大,易暴露的缺点。
1962年,美国人研制成功像增强器,使得夜视器材的发展产生了一个飞跃。
我们平时所谓的黑夜,很少是绝对黑暗的,因为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微弱的光线,例如星月光,大气的辉光和黄道光。即使肉眼不容易察觉的星星,对地面的照度仍然可以达到2x10负4次方勒克司。能够利用如此微弱的光线进行观测,是因为两个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研制成功了灵敏度极高的光电阴极,既s-20多碱光电阴极。比以前的光电阴极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使得夜视仪的光电增益大大提高。
另一个突破是采用了光学纤维面板。既一种由大量光导纤维组成的薄板阵列,每根纤维传导一个像素减少了光的散射,传导效果好,由于可以将纤维的末端排列成曲面,天然的避免了像差,大大提高了成像质量。
将多个上述结构的像增强管串联起来,将光线逐级放大,使得极其微弱光线下的图象放大到了人眼可以清晰观看的程度,便实现了无须红外照明的微光观测。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将利用级联像增强技术投入实战应用,研制成功了第一带微光夜视仪,主要有an/pvs-2星光镜,an/tvs-2班组武器瞄准镜和an/tvs-4微光观察镜。
微光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目标反射的微弱光线经物镜会聚后在像增强器的阴极面上成像,逐级放大并将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在最后一级的荧光屏上形成有足够亮度和清晰度的图象,供使用者观察.

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物体有温度,就会发出光(这个光肉眼不一定可见,比如红外线(不是小学生买的那种“红外线”,这个其实是红激光,红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其中红外线随物体温度的变化变化的最为明显。而同一个物体,整体的温度差不多,所以我们用器材(也就是红外夜视仪)吸收了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后,再通过显像技术,我们就可以看到图像了,但是这个图像是双色的。有些时候我们看到有些红外图像时黑白的,有些是绿色为主的,其实这个黑色和绿色是红外光打在荧光屏显出来的荧光,不是红外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