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历史地位

如题所述

评价孙权的历史地位,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他立国江东,以及他为什么不能统一华夏? 历来认为孙权是一个“保江东,观存败”,满足于“限江自保”的偏安之主,是一个次等的英雄,这是不符历史实际的。旧时史家、以及《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受正统思想局限,突出魏蜀对峙,把吴国放在配角地位,把孙权放在刘备之后,这个案应按历史本来面目,把它翻过来下。认为孙权本谋有限,只满足于偏安王业,此说肇端于司马光,成胡三省和王夫之,后世学者不察而沿用其说,于是在学术界形成定见。《资治通鉴》卷六十三载鲁肃说孙权曰:“隶窃料之,汉室不可兴复,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查《三国志·鲁肃传》,“保守江东”,原文作“鼎足江东”:“此王业也”,原文作“此高帝之业也”,在这一句之前,司马光删去了最重要的一句:“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样,鲁肃对孙权的“江东对”,就被修改成为偏安王业说,这只是司马光的观点,不能代替〈三国志〉所载原始资料。胡三省注,以按语口气加强了偏安王业说。胡三省曰:“江东君臣上下,本谋不过此耳。”胡三省还觉此语不足以动读者之心,又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对孙布诈降王凌事发表评注说:“孙权自量其国之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於疆场之间,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之陷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王夫之〈读通鉴论〉着墨于曹、刘之胜败,“乐得邓芝通好以安处于江东”。又说,顾雍、陆逊都具理天下大政之才,可惜“屈于时而相偏安之国”。王夫之又赞东吴政宽,休养息民,情不自禁发出慨叹,曰:“情乎吴无汉之正、魏之强,而终于一隅耳。不然,以平天下而有余矣。”近世时贤的论著,异口同词都说孙权自足于偏安。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明确地说:孙权立国方针是“保江东,观成败”,“在曹魏和蜀汉敌对的空子里求生存,讨便宜”;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孙权“决心坐守江东”;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说:“孙权君臣以苟安江南为满足”;韩国磐、万绳南等亦认为孙权立国的基本方针是“限江自保”。事实并非如此。东吴君臣,积极进取,非止一人。鲁肃献帝王之说,甘宁进取荆图蜀之策,周瑜更欲整军伐蜀,前据襄阳,谓“北方可图”。吕蒙谋取荆州,说孙权曰:“令征虏(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又如全琮、徐盛、潘璋、宋谦等献擒羽灭蜀之计的诸将,均不甘心于鼎足,岂能满足于限江自保!孙权多次北伐,其后有诸葛恪的淮南之役,由于曹魏重点防吴,吴国小不敌,因而事功不就。孙权向曹魏权宜称臣,与魏使刑贞盟,张昭怒而徐盛涕横流,志欲为国家“并许、洛,吴巴蜀”刑贞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至于孙策谋袭许,孙权赤壁鏖兵,以及夺取荆州,都寄寓着吞天下之志。黄武五年(266年),陆逊谏“宽赋息调”,孙权报陆逊云:“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使用也。”“自守可陋耳”的思想,不正是孙权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吗?至于周瑜、鲁肃、甘宁等人所规划的战略,则是第一步立足于江东,第二步竟长江所极,第三步问鼎中原。正由于三国鼎立,孙权只走完了第一步,恰如曹操之不能越江,蜀汉之不逾秦岭,非不为而力不能,因此不能说孙权满足于偏安王业。当时蜀汉的一些坐而论道的书呆子有此看法,受了诸葛亮的驳斥。诸葛亮说:“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孙权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十九岁就继承父兄 之业。在艰难环境中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 . 杰出而能干的外交谋略家 .在内政、外交、军 事、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 是屈指可数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推进三国鼎立只孙权 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起了主要作用,孙权聪明仁智 .冠盖当世;举贤任能。胜于曹刘;雄略征伐。稍逊魏武;立国江南。功著千秋。孙权之所以不能统一天 下。并非是“保江东。观成败”个而是“保江东,图王业”。未达目的。诸葛亮就说个孙权不是一个“志望已满”、“利在鼎足”的人。而是“智力不侔了故 限江自保”。又说:“权之不能越江 .犹魏贼之不 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诸葛亮的分析是很 有道理的个下面再作具体阐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一 举其大端。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孙权所处天时、地利、人和均为劣势。不 足以灭蜀并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相 互影响的上三者又各包含两个方面几天时含政治凭藉 和事会机运;地利含形胜险要与人物殷阜;人和含得 贤才与人心归服只魏谋臣刘晔说口孙权虽有雄才人故 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几官轻势卑。这就是说孙权政治 凭藉不厚。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 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正统之义,只能后发制人。在曹刘争相称帝的时候了把自己夺取天下的雄心深藏不露,以便充分利用曹刘敌对的空隙。朝秦暮楚。讨取便宜。 东吴地利有长江之险上此为一长;但地处低下而仰攻 蜀魏。又是一短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原,人众物盛, 而又居高临下。所以历代南北对峙几基本上是北方战胜南方。孙权虽得江东才俊几而山越屡叛。人和也只 得了一半。等到孙权镇抚了山越。挥兵西进之时上曹 操已南下。使得他未能在北方多务之时竟长江所有丧 失了机运。所以陈寿说:“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 了是以孙权不遑外御人卑辞魏氏二”其二,东吴名将过早凋零人东吴开国的文臣武将 .约四十人全部在孙权生前早早谢世向周瑜、鲁肃、 吕蒙三位大将。文武兼资下他们制定了东吴政权的立 国方针只偏偏最早辞世向东吴十二员虎将程普、黄 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陵统、 徐盛、潘璋、丁奉。有十人凋落在孙权称帝之前。孙 策的突然早夭,几乎使孙氏集团瓦解。孙权的大批谋 臣骁将的过早谢世几使得东吴争雄天下的实力大大衰 落 .曹魏地广几人才众多人一辈辈成长。吴蜀地狭 .贤才非唯本土所产。因汉末乱世分之于四方。因此大批凋零后,人才难继只可以说。这是蜀与吴相继灭 亡于北的重要原因。其三。争夺荆州。吴虽得实利。但也削弱了同盟 .增强了曹魏只从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说是战略失 策。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吴蜀合力相抗。尚且不敌 .而又自相残杀下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 .假如关羽 得志荆襄之时。孙刘合力前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 川。孙权率江东之众全力指向合肥、徐州。东西万里 全线出击下彼此呼应。乘锐助势人蚕食魏境。中原震 动。人心思变。前途不可预料。孙权忌惮关羽了战略 转向。虽一时得志。却成就了曹氏篡汉一三国鼎立遂 成不易之局。夷陵战后。魏强、蜀弱、吴孤。此后 吴蜀虽重新结好。也频频东西相应出击曹魏上终于因 力弱而又各存异心几都希望对方替自己火中取栗上所 以吴蜀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其四,孙权短于临阵突敌。战功不著。直接影响他争天下的进程,孙权亲临战阵所指挥的战役,多次失败。有的是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失败,说明孙权应变将略。不是他的长处。这也是帝业不成的一个重要原 因。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在乱世活动中的开国之主。无不善驭戎机几孙权虽也胆气豪壮。可惜所遇对手 道高一尺口孙权无所施其巧了在决机两阵之间把不住 时机。因而建功不著。大业难就。其五,孙权称帝。晚年昏聩。大凡帝王都好大喜功,且多疑忌,晚年尤甚。公元229年,孙权48 岁称尊号,即皇帝位口从此,东吴政权从顶峰走向衰败,孙权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孙权称帝建都武 昌几是一种前进的姿态;称帝后建都建业。实际意味 着限江自保。孙权不听劝谏几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 派重兵护送辽东使者。致使贺达等一万将士没入辽东 .晚年的孙权更是忠奸不分了设校事官、察战官。大 搞特务统治。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特别是孙权宠爱鲁王孙霸,无端废太子和上造成大臣各有彼此。 举国分裂。孙权逼死陆逊。杀害吾粲、朱据等肱股大 臣。使吴国政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朝臣人人自危。 边将外叛。种下了亡国之祸,何谈统一。其六。曹魏重点防吴。孙权无隙可乘几不能建奇功。魏文帝曹丕三次大举伐吴。两次临江。虽无功而还下其战略计划先吴后蜀了十分明显一公元 234 年,吴蜀联合北伐。魏明帝西守东进。他亲自出征孙权。孙权闻风而退。在曹魏严密设防下。无论孙权 .还是陆逊。出师皆无功。更不用说其他诸将。综上所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因受历史条件局限,有着多种原因。并非志存偏安。曹操、刘备、孙权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是各自创立了鼎足三分的国家。汉末群雄纷争了只有他们建成了功业。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流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5
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孙权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
第2个回答  2013-08-05
三国独霸一方。
第3个回答  2013-08-05
三国中最弱的一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