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如题所述

一wéi ①做。《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②治理。《论积贮疏》:“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也为之。”
③制造,引申为写。《陈涉世家》:“为坛而盟。”《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④作为,充当。《梦游天姆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赤壁之战》:“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
⑤变为,成为。《隆中对》:“以弱为强者。”《劝学》:“冰,水为子。”
⑥认为,说。《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智乎?”
⑦有,发生。《书博鸡者事》:“敢用是为怨望!”《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
⑧是,算是。《公输》:“此为何若人?”《答司马谏议书》:“以兴利队弊,不为生事。”
⑨难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⑩表假设。如,若。《韩非子·显学》:“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韩非子·内储说下》:“为近王,必掩口。”
⑾表承接。则,就。《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⑿表联合。可译为“和”。《孟子·公孙丑下》:“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⒀将要。《鸿门宴》:“为击破沛公军。”
⒁乃,才。《史记·李斯列传》:“唯明主为能行之。”《〈指南录〉后序》:“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⒂表被动。被。《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
⒃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或感叹。《公输》:“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肴之战》:“何施之为?”
⒄作助词。表示宾语提前。《荀子·不苟》:“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⒅姓。汉代有为昆。
二wěi 通“伪”。伪装,假装。《汉书·淮南王传》:“使人为得罪而西。”
三wèi ①介词。给,替。《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姜夔《扬州慢》:“年年知为谁生?”
②介词。跟,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韩诗外传·卷四》:“寡人独为仲父言。”
③介词。相当“于”,在,当。《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战国策·楚策》:“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④介词。因为。《肴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⑤介词。为了。《齐桓晋文之事》:“否,吾不为是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歌诗合为事而作。”
(摘自喻选芳编著《中学文言文多音多义字字典》)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释义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8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强~、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前~、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
----《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第3个回答  2013-01-02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的含义:
1.介词,替、给
2.介词,与“何”连用即“为何”“何为”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即“为什么”
3 动词,词的含义很灵活,只要根据上下文翻译通顺即可。
第4个回答  2013-01-02
“围”:1动;做。2动;制造。3动;治理。4动;充当。5动;成为。6动;以为。7动;是。8动;有。9介;被。10连;如果。11助,用句末,表疑问、感叹。“谓”:1介,因为。2介,替,给。3介,为了。4介,与,对,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