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红安223位将军的名字?

如题所述

  湖北红安---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红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全县总人口为61.68万人。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 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红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是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br>
  <br>
  <br>
  红安——将军的摇篮 <br>
  湖北省红安县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秦基伟、陈锡联、韩先楚等两百多名将军,其中1955-196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他们是郭天明上将、周纯全上将、王建安上将、韩先楚上将、 秦基伟上将、陈锡联上将、王诚汉上将;谢富治上将 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0人, 他们是刘飞中将、詹才芳中将、张仁初中将、徐深吉中将、 李天焕中将,徐斌洲中将,张天云中将, 胡奇才中将、 刘昌毅中将,王近山中将;被授予少将军衔的42人,他们是 程儒珍少将、韩卫民少将、袁克服少将、金世柏少将、 罗厚福少将、李世焱少将、 耿锡祥少将、黎锡福少将、 邹国厚少将、徐绍华少将、贺健少将、陈焱清少将、 熊应堂少将、程悦长少将、殷国洪少将,卢燕秋少将、 张天恕少将、郑国仲少将、 况玉纯少将、秦光远少将、 陈美藻少将、李定灼少将、江波少将、刘福胜少将、 赵鹤亭少将、马忠全少将、闵学胜少将、戴克林少将、 戴克明少将、程启文少将、 罗应怀少将、甘思和少将、 胡正平少将、旺运祖少将、何德庆少将、吴振挺少将、张志勇少将、涂锡道少将、张竭诚少将、詹少联少将、 谢正荣少将、周世忠少将。 <br>
  <br>
  需要说明的是:1952年9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同时划出部分区域分别归属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在划出的行政区域里还诞生了14位原黄安籍将军,他们是刘华清上将、 聂凤智中将、吴先恩中将、 高厚良少将、黄立清少将、萧永银少将、吴世恩少将、 严光少将、吴林焕少将、 萧德明少将、姚运良少将、 周明国少将、萧志贤少将、伍瑞卿少将。 <br>
  红安因此成为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徐向前元帅曾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请到红安来看看! <br>
  <br>
  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 <br>
  建国后红安籍授衔将军 <br>
  上将8名:曾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郭天民,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的周纯全,曾任.中央军委顾问的王建安,曾任.中央军委常委的韩先楚,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王诚汉,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谢富治。 <br>
  中将12名:曾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刘飞,曾任广州军区顾问的詹才芳,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张仁初,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徐深吉,曾任解放军二炮政委的李天焕,曾任国家一机部副部长的徐斌洲,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天云,曾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王近山,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吴先恩,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昌毅。 <br>
  少将52名:程儒珍、韩卫民、袁克服、金世柏、罗厚福、李世炎、耿锡祥、黎锡福、邹国厚、徐绍华、贺键、熊应堂、程悦长、殷国洪、卢燕秋、张天恕、郑国仲、况玉纯、秦光远、陈美藻、李定灼、江波、刘福胜、赵鹤亭、马忠全、闵学胜、戴克林、戴克明、程启文、罗应怀、甘思和、胡正平、汪运祖、何德庆、张志勇、涂锡道、张竭诚、詹少联、谢正荣、周世忠、江腾蛟、高厚良、肖永银、肖永正、肖志贤、吴世安、吴振挺、张潮夫、伍瑞卿、何辉燕、黄立清、吴杰。 <br>
  <br>
  <b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br>
  红安以“将军县”闻名,除为人所熟知的老一辈将军外,还有一批共和国的新一代将军。如吴晓恒少将,她是1988年第一批授衔的女将军,时任某军医大学校长;黄俊峰少将,时任总后勤部某部副部长;江建曾少将,现任某军区空军副司令;胡先贵少将,现任海军某基地司令;罗毅少将,现任某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秦卫江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李平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刘晓坤少将,现任某省军区参谋长;程志,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是文职干部,享受少将待遇。 <br>
  <br>
  <br>
  <br>
  <br>
  <br>
  共和国以“红”褒奖 <br>
  1952年9月,为了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br>
  翻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册,红安有着精彩纷呈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呼喊,唤醒世代饱受压迫欺凌的黄安人民,在大别山腹地英勇奋斗,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坚持斗争26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br>
  在民主革命中不屈不挠寻求革命真理,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于1923年冬在自己创办的武汉中学,召集家乡黄安籍党员学生开会,组建了党的黄安工作组,并派回黄安,播撒革命种子,从而揭开了黄安革命斗争序幕,为党在这一地区领导开展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br>
  这里是彪炳史册的黄麻起义发生地。1927年11月14日,黄安、麻城3万多反抗压迫、剥削的农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震惊敌胆。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br>
  这里是中国革命数支军队的诞生地。在黄麻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1928年,鄂东军先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一军,实现武装割据。1930年,党中央把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统一起来,成立了属中央领导的红一军。1931年11月,徐向前任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于七里坪,下辖由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的红四军和红十五军。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西进川陕后,.鄂豫皖省委在腥风血雨中重建红二十五军。随后,党又组建红二十八军,直至抗战爆发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一个县域,先后诞生多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中国革命史所仅见。 <br>
  <br>
  <br>
  湖北红安 <br>
  <br>
  <br>
  毛泽东:保持红安永远红 <br>
  <br>
  1958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代表,鼓励说,你们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 <br>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br>
  <br>
  1996年9月18日,.中央总书记.视察红安时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我们应该永远怀念。烈士陵园有规模、有气势,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应该好好利用。 <br>
  <br>
  李先念:董老是一面旗帜 <br>
  <br>
  1988年4月20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在红安参观董必武纪念馆,感慨地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br>
  <br>
  徐向前:红安贡献永不磨灭 <br>
  <br>
  1983年,曾在红安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元帅,在北京接见红安县负责同志,深情地说,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摇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永不磨灭的。 <br>
  <br>
  吴邦国:红安真是了不起 <br>
  <br>
  1995年4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红安时说,我一到红安,就肃然起敬。红安县出了200多个将军,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人,真是了不起 <br>
  毛泽东:保持红安永远红 <br>
  <br>
  1958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代表,鼓励说,你们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 <br>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br>
  <br>
  1996年9月18日,.中央总书记.视察红安时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我们应该永远怀念。烈士陵园有规模、有气势,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应该好好利用。 <br>
  <br>
  李先念:董老是一面旗帜 <br>
  <br>
  1988年4月20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在红安参观董必武纪念馆,感慨地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br>
  <br>
  徐向前:红安贡献永不磨灭 <br>
  <br>
  1983年,曾在红安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元帅,在北京接见红安县负责同志,深情地说,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摇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永不磨灭的。 <br>
  <br>
  吴邦国:红安真是了不起 <br>
  <br>
  1995年4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红安时说,我一到红安,就肃然起敬。红安县出了200多个将军,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人,真是了不起 <br>
  <b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 <br>
  <br>
  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也是孕育将军的摇篮红安(原名叫黄安)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县”(同时也被誉为“将军城”)。这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孕育了两位共和国的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以及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王诚汉、周世忠、谢富治等223位将军。徐向前、叶剑英、许世友、徐海东、陈赓、陈再道、刘华清等我军一代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在我军历史上有五支红军部队在红安成立、重建和改编。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革命斗争中,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0大军区,其中8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由红安籍将军担任。后来10大军区改为8大军区,先后又有6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红安人。红安,一个山区小县,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一座熠熠辉煌的“将军城”,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之最”,而且也一个“世界之最”。 <b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br>
  红安籍将军轶事----------刘飞和《沙家浜》 <br>
  传奇将军刘飞和《沙家浜》的由来 <br>
  剧作《沙家浜》家喻户晓,与之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却未见提及,那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可以说,不是刘飞将军也许不会有《沙家浜》。 <br>
  他曾在阳澄湖上领导过40多名伤病员,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人物原型之一 <br>
  《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的故事。 <br>
  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 )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江阴、无锡、常熟、太仓地区(即东路地区)撤往扬中,而将40多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在伤病员中,伤势最重的是“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敌人的一颗子弹头打进了他的肺部,虽经全力护理伤口没有恶化,但一咳嗽就吐血。因刘飞的职务最高,伤病员、医护人员自然都由他负责,他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领导重任。 <br>
  “江抗”刚刚西撤,日伪军便严密封锁了阳澄湖及其周边村庄。面对严峻的形势,乡亲们自发地保护、供养新四军的伤病员。一发现日伪军进村,他们就马上把伤病员转移到小木般上,隐匿进阳澄湖的芦苇荡里;日伪军走后,他们又将伤病员接回,并在厨房、牛棚、猪圈、草堆里建起隐蔽的病房。尽管这样,还是有伤员遭到日伪军的捕杀,也有伤员因不停转移,缺少药物治疗,得不到很好休息,伤口感染导致败血症而牺牲。到10月底,伤病员只剩下《沙家浜》中所说的36名。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刘飞躺在门板上还在鼓励大家保持革命的乐观精神,战胜伤痛、战胜敌人。为了防范敌人的突袭,他把一些轻伤号组织起来担任警戒,并给阳澄湖一带的地方武装头领写信,晓以大义,消除他们的敌对行动。经过努力,刘飞又同主力部队取得了联系,给伤病员们带来极大的鼓舞。 到10月底,除刘飞伤势仍不见好,其余伤病员的身体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有的已基本痊愈,不少人提出要回主力部队去。是让大家走还是把大家留下来?刘飞目睹当地群众对“江抗”的期盼之情,讲出了阳澄湖上生建“江抗”的想法。伤病员们都表示赞同,于是一份报告辗转送达新四军军部,上级同意了重建“江抗”的主张。 <br>
  11月初,原“江抗”三路政治部主任杨浩庐,前来向刘飞等人传达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关于建立新“江抗”的指示,并商讨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事宜。大家公推刘飞出任司令员,但刘飞考虑到自己的伤势不能亲自带部队行动,提出只参与新“江抗”的创建,不担任领导职务,推荐病已痊愈的原“江抗”司令部参谋夏光出任司令员。11月6日,“江抗”东路司令部宣告成立,伤愈的1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司令部特务连,刘飞和警卫员何彭福的短枪便成了新“江抗”初期仅有的两枝打得响的枪。 <br>
  新“江抗”组建后不久,在陈毅安排下,刘飞被转移到上海疗伤。3个月后,刘飞重返“江抗”任政治部组织科长,协助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工作。不久,刘飞又成为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淮海战役时的一个偶然机会,他无意中为《沙家浜》找到了第一作者 <br>
  新“江抗”不断发展壮大,几经改编,到淮海战役进的建制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这时刘飞已任第一纵队的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叶飞因病留济南就医后,部队由刘飞指挥参战。在淮海战役中,一纵创下了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册的辉煌战例,也正是这一战例为《沙家浜》的产生找到了第一作者。 <br>
  淮海战役开始后,在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合力攻击下,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的左翼第六十三军,妄图经徐州地区的窑湾镇渡大运河西逃。华野总部电令一纵追击敌第六十三军,争取于窑湾将其歼灭。接到命令后,刘飞和纵队其他领导决定:为了争取时间,纵队不留预备队,各师自定一个团作预备队,从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迅速包围压缩敌第六十三军于窑湾,肃清外围;尔后,纵队对各师不再调整部署,即转入总攻击。纵队不留预备队、总攻时纵队不再调整部署,这是没有先例的,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造,被称为“急袭的战法”。 <br>
  1948年11月9日傍晚,一纵终于成功地将敌第六十三军围困于窑湾。敌第六十三军军长陈章令所部在包围圈里南冲北撞一昼夜,没能打出一个突围的口子,只好求救。当黄百韬告知接应的邱清泉兵团于两天后赶到时,他绝望地说:“来不及了。”在一纵的总攻击下,陈章于12日拂晓丢下部队,率卫兵窜到运河边企图泅水逃跑,被我一纵部队击毙,随后该军1.37万人被全歼于窑湾。这次作战,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应用急袭战法,以一个纵队的兵力歼灭敌人一个军的战例,华东野战军首长为此发出通令予以嘉奖。 <br>
  战斗刚结束,随军记者、作家崔左夫就来采访刘飞。在硝烟渐逝的战场,刘飞对崔左夫说:“如果写作战指挥就不要提我刘飞,决心是大家下的,仗是部队打的,不能让我贪了大家的功劳。”崔左夫跟在后面边走边听,刘飞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前面一批正在打扫战场的官兵对他说:“我建议你好好写写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阳澄湖的那段岁月真让人难忘啊!”说完,刘飞就快步向二师走去,丢下崔左夫站在那里发愣。刘飞身边的工作人员补充解释说:“我们刘司令员对二师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也是36个伤病员中的一个。由36个伤病员组成的新江抗发展成旅时,他当旅长,发展成师时,他当师长。他装着一肚子江抗的事,他就爱和人说这些事,你什么时候采访采访他吧!” <br>
  当晚崔左夫就找到刘飞,采访“江抗”的事。听了刘飞的讲述,崔左夫激动不已,他向刘飞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江抗”36个伤病员不平凡的经历写出来!于是数年后,崔左夫志《沙家浜》的第一作者。 <br>
  从《血染着的姓名》到《芦荡火种》,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br>
  由于战事不断,崔左夫对“江抗”36个伤病员的事迹未能作进一步采访,建国后,崔左夫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没有放下这个素材。在刘飞的帮助下,他获取了“江抗”36个伤病员的名字以及其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单位,并陆续对他们深入进行了采访……1957年,他终于以“江抗”36个伤病员的战斗生活为素材,饱含激情地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 <br>
  那年文化界正举办解放军建军30年征文活动,上海沪剧团正想寻机找到优秀征文改编成剧作公演,当该团副团长、崔左夫的老战友陈荣兰听说崔手头就有一篇好征文时,赶忙索要。读罢《血染着的姓名》,陈荣兰兴奋不已,又推荐给剧团编剧文牧。文牧看后也热血沸腾,埋头苦干了一个多月,将《血染着的姓名》改编成为剧本《碧水红旗》。 <br>
  此时的刘飞已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当陈荣兰和文牧得知刘飞就是36个伤病员的领导人时,便将剧本拿来征求刘飞的意见。刘飞当时虽然身患重病,仍认真听夫人朱一念完了剧本,提出了要进一步贴近生活的意见,并拿出由他口述、朱一和秘书高松整理的反映当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录《火种》,交由陈、文二人参考。两人回去后,根据《火种》又对剧本作了认真修改,并更名为《芦荡火种》。刘飞对剧本十分满意,还亲自安排剧组到由“江抗”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部队体验生活…… <br>
  不久,《芦荡火种》在上海公演引起反响,1964年5月被选调到北京公演。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此剧,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当时江表想通过文艺进入政治舞台,借机立即组织人马将《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沙家浜>

参考资料:http://www.hubeihome.com/hbhomebbs/archiver/?tid-3584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