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一、名称来源不同

1、鄂伦春族

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

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

2、鄂温克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经过调查了解,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鄂温克族,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

二、人口分布不同

1、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分布的地域,分为17世纪中叶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17世纪中叶前,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鄂伦春人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分别在呼玛尔河流域,逊河、沾河、乌云河、嘉荫河流域,阿里河流域,多布库尔河流域和托河流域五个流域过着游猎生活 。

2、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基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

三、文化习俗不同

1、鄂伦春族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

2、鄂温克族

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2万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农业区和林区通用汉文。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鄂伦春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鄂温克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这两个民族在活动区域、信仰、习俗、甚至族名含义都大同小异,基本相同的。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
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知饮食文化 。
第2个回答  2012-12-13
我觉得就是一个民族的两个分支,长相、习俗、饮食、工具、用具,穿着、住都一样,但我觉得他们两个民族似乎往来很少,在大兴安岭各有各的活动区域,尤其是狩猎时期,都分的很清楚 鄂温克人多在大兴安岭北坡一带活动(狩猎的),而鄂伦春族多在大兴安岭南坡活动。
第3个回答  2019-11-30
父系均是主体通古斯人,林中渔猎民族。可能区别还是在母系或者少数男子的加入,前者布里亚特蒙古影响多一点,后者雅库特突厥影响多一些。
第4个回答  2012-12-28
文化与宗教、风俗均较象相,可能是人种与语言方面有区别,鄂伦春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