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哪一年

如题所述

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在应邀访美期间强调,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如果两岸能够实现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1981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时指出:“我们要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

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体现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扩展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下治理好香港、澳门,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彰显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建设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作出了具体阐述。

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伟力,彰显了党中央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的战略定力和制度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回顾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历程可知,“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在中英谈判时期,邓小平旗帜鲜明提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1984年12月19日,他在会见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精辟阐述了大陆、香港、台湾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地位。

强调了“一国两制”的主体和前提:“‘一国两制’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主体地区是十亿人口,台湾是近两千万,香港是五百五十万,这就有个十亿同两千万和五百五十万的关系问题。

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一国两制”作为制度创新,也需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国两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6
你是要这篇文章的日期吧,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22日、23日

邓小平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10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
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
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详细内容见: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个回答  2013-01-16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体现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第3个回答  2013-01-16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22、23日)。
第4个回答  2013-01-16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小平同志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制度。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体现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1983年以后,小平同志在多次谈话中,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了具体阐述。

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获得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