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人教版初中、高中现行语文教材中所有小说篇目的名称!

如题所述

初中只有九年级才有三个单元的小说分别是

九上
9、故乡(鲁迅)           
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2、心声(黄蓓佳)
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18、杨修之死(罗冠中)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九下
5、孔乙己(鲁迅)          
6、蒲柳人家(刘绍棠)
7、变色龙(契诃夫)         
8、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高中的从高二开始有
第三册第一单元
1 林黛玉进贾府.
2 祝福
3 *十八岁出门远行
4 *老人与海
第五册第一单元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4 *哦,香雪
所有的
就这么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2
初中只有九年级才有三个单元的小说分别是
九上
9、故乡(鲁迅)           
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2、心声(黄蓓佳)
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18、杨修之死(罗冠中)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九下
5、孔乙己(鲁迅)          
6、蒲柳人家(刘绍棠)
7、变色龙(契诃夫) 
     
 
8、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高中的从高二开始有
第三册第一单元
1
林黛玉进贾府.
2
祝福
3
*十八岁出门远行
4
*老人与海
第五册第一单元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4
*哦,香雪
所有的
就这么多了
第2个回答  2021-11-18
九上
9、故乡(鲁迅)
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2、心声(黄蓓佳)
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18、杨修之死(罗冠中)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第3个回答  2020-06-20
初中是九上的四单元和五单元
第4个回答  2013-01-18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 迅
3.*老人与海…………………………………………… 海明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河夫
3.*边城………………………………………………………沈从文在现行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初中语文课本中小说所占容量并不大,所有篇目加起来(寓言、童话、神话故事除外)共十四篇,不足全六册教材的十分之一。其中中国古代经典小说节选四篇(《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近现代小说六篇(《故乡》、《孔乙已》、《芦花荡》、《蒲柳人家》、《孤独之旅》、《心声》);外国小说四篇(《荒岛余生》、《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热爱生命》)。从中可以看出,所选篇目一为经典长篇节选,二为经典短篇,三是切合时代及中学生生活的短篇。这些课文,容量都较小,人物集中,个性鲜明,情节单纯,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情感性强,针对性强,可读性强,文质兼美,易为学生接受与理解。因此,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的特点,遵循“新课标”中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阅历、认知水准、思维能力、情感体能、想像思考所能达到的水平,紧扣小说的三要素,避免教学内容的“繁、难、偏”,简简单单地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也能轻轻松松地读小说,学知识,懂做人,养情趣,明事理,提素养。
大家都知道,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已不单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奠定“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素养中,文学素养的培养则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源于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许多,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途径。小说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也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目的。小说,不管古今中外,都以它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们都是有其共性的。因此在初中小说的教学方法上也应有其相通之处,如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线索的勾连等;还如它与记叙文、散文在写法上的相似等。但若千篇一律地采用同一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也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感,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无疑有悖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本意。所以,在进行小说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小说的文本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对于选自于我国的古典小说,其语言准确简练、故事精彩,人物性格鲜明,所以可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所选现、当代小说的语言相对浅近,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民族性的特点,教师只需稍加指点,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领悟小说意味,所以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较为理想;所选择外国小说因其故事的精彩、人物性格的多样及情节的跌宕起伏,往往还会有出人意外的结局则更适合采取情境教学法。采取以上这些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进入小说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体悟小说,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其实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的进行小说的教与学,才能达到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各自的多项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通常我是这样来进行小说篇目的教学活动的:
一、读故事,写提要。读一篇小说,我认为首先你得弄明白:你读的是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它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以为,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写提要了。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你要在规定时间内弄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又如何?文本短小情节单一主人公明确的用一句话,反之则多写几句,既要写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还要求语言精炼。一般情节线索人物较简单的选文要这样做,如《孤独之旅》《心声》等;情节线索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的选文更要这样做如《故乡》《智取生辰纲》等。这样做一是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速度,二是在把握文意,概括要点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等,三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如赏析人物,学习写法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找线索,理情节。一篇小说,无论长短,都是有其相关线索来一线贯之,始终全文的。在阅读中,只有理清了情节线索,才能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理清人物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等等,为以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作好铺垫。在所选文本中,故事情节其实都是比较单一的,如《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只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梳理文本,寻找线索,列出文章的情节提纲来。
三、感形象,悟真情。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可以说读小说其实是在读人物读主人公,你把人物读懂了,才能通过他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情感历程,思想变化等,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状况、人文特点、民族风情等,也才能通过这些去感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知识,熏陶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境界。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因为他们对历史及文学史的了解还有着许多的缺陷,所以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对作者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了解不够透彻,以致对作者到底要反映一个什么问题,对文中到底谁是主人公还是有些把握不准的。对哪些人物较单一的一般没问题,如《心声》中的主人公是李京京,《孤独之旅》中的主人公是杜小康,《芦花荡》中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变色龙》中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等。但对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的文本,学生在把握中就会出现一些分歧了,如《孔乙己》中到底是“我”还是“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是于勒还是菲利蒲夫妇?等。通常情况下,学生能会把文章中出现频率高,作者着墨多的人物看做小说的主人公,而不是从文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及时代意义来确定。如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学生就出现了《皇帝的新装》(虽非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皇帝还是骗子的争论。而对于主人公情感的把握,我们对学生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如学生能读出闰土的“苦”情,孔乙己的“悲”情,老头子的“壮”情,菲利普夫妇的“绝”情等,基本情感就行了,而对于小说中哪些“深奥的地方”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则需要老师去启发、指点来让学生开“窍”了。
四、析写法,学作文。课本中所选的小说,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内容上都是典范之作,写作上当属作文大全。因此,它们除了在思想上给予我们启迪教诲,在情感上给予我们熏陶感染之外,在写法更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如《芦花荡》清新质朴的语言,《孔乙己》中人物外貌的描写,《热爱生命》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变色龙》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蒲柳人家》中的风物人情,《智取生辰纲》中人物鲜明的个性等等,这些写法都是我们在文本教学中进行了作文教学的上上佳例。
总之,无论是小说的教学还是其他文体的教学,其教学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身处地”也好,“多元解读”也好,“知人论世”也好,“情景再现”也好……借用其他文体的教学方式也好,教无定法,总之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堂生成来确定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老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