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区别?

求牛逼的历史老师作答!!!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 

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 荐举方式不同 

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而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 选才标准不同
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扩展资料: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为了加大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察举制,笼络天下才俊之士,巩固皇权;东汉末年以来,门阀氏族并起,曹魏政权为了获得合法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是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造成士族集团把持朝政,社会阶级不再流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利局面。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普通平民也有机会进入仕途;而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品中正制百度百科-察举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14
  详细看参考资料链接:)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共同点
  继承性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汉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

  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才依据
  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

  特点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不同点

  出现条件
  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东汉末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荐举方式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
  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

  选才标准
  主要看重才德
  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第3个回答  2014-01-11
其实都是由朝廷派设官员到地方上选人才的制度,但察举制主要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分科很多,但考察项目基本不出这两项的范围,而九品中正制在魏的时候是考察家世和才能两方面,其实就是把东汉末年已经被士族垄断的作弊察举制正规化了,既然大家都拼爹了,那···干脆透明点吧,到了晋朝之后基本就只看家世了,因为是考察家世,才能后定品,根据品级给予官位,又分九品,派设的考察官员叫中正,所以就叫九品中正制
第4个回答  2010-07-14
首先那,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适用历史朝代不一:察举制是汉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再者,需要看看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汉朝是以儒学为正统的,应该是处于太平时期的,而魏晋南北朝处于乱世,民族融合高峰时期之一。因此,察举制以推举为主,到后期渐渐出现漏洞,于是催生了中正制;而中正制较察举制来说是有进步性的,但是到了后来也因社会原因而被隋唐的科举制代替。两者都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各个朝代的人才选拔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却都不可避免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