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一生

如题所述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
这段话是说,伍子胥是楚国人,又叫伍员,他的父亲叫伍奢,他哥哥叫伍尚,他的先人叫伍举,是敢于说真话的楚国大臣,因此,伍子胥一家在楚国有相当势力,很有名望。当时的楚平王有个太子,叫楚建,太子的老师分别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以及费无忌,费无忌对太子并不忠心。问题来了,为什么费无忌对太子并不忠心?费无忌对谁忠心?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费无忌只会忠于楚平王。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无宠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解释:楚平王让太子少傅费无忌为太子楚建在秦国找个老婆,可是,这个秦国美女太美了,费无忌就让楚平王自己收了这个美女,楚平王很喜欢这个秦国美女,生了一个儿子,叫楚轸,另给太子楚建找了其他女人当老婆。费无忌担心美女让给楚平王,得罪了太子,如果楚平王有一天死了,太子当了国王,还不把自己给杀了?于是,费无忌就不断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有了秦国美女的楚平王,把太子楚建的母亲疏远了,而且和太子的关系也开始有隔阂,让太子离开首都,去到边疆守卫。 司马迁的这些描述,试图告诉读者,费无忌不忠於太子,用美色获得楚平王的宠信,而且,为了自己的私利,离间太子和国王的关系,费无忌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奸臣。 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首先,历史记述要客观,而司马迁却在用“心理表述”,比如“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这是不应该的。其次,楚国是“苗蛮”,属于“少数民族”,当时儒家的礼教并不盛行,楚平王把本属於太子的秦国女子收为己有,这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家都知道,唐朝李隆基把自己儿子的老婆给抢去了,当时的杨贵妃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么,怎么数百年前的楚国就成了大事?何况,当时的秦国女子还没嫁给太子呢。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楚平王和秦国美女生了儿子,把太子他妈疏远了,还把太子赶出京城守卫边关。这就说明了,楚平王有可能改立太子,这完全是一场围绕太子之位的宫廷斗争,费无忌应该是站在楚平王和秦国美女在边,而伍子胥和他父亲伍奢是站在现在太子太子楚建这一方。费无忌在其中也许如司马迁说的起了重要作用,也许没什么作用,因为决定权在在楚平王和秦国美女,这是很明显的,司马迁在造谣煽情。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 “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解释:费无忌继续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太子会因为秦国美女而生怨恨,你楚平王要多做好准备,太子在外面和其他诸侯国勾搭,可能会带兵攻打你。听了费无忌的话,楚平王把太子的另一个老师叫来,也就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伍奢知道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胡说八道,就劝告楚平王,大王你怎么能奸臣小人的话来和自己的亲骨肉疏远呢?费无忌回答,大王现在不制止太子,太子势力大涨,大王必被所害。听了这个对话,楚平王很愤怒,把伍奢关押,让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事先通知,逃到宋国。 疑点:司马迁的意思是楚平王听信谗言而扣押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并且要杀掉太子。这可能么?推测,太子和其他诸侯国勾搭必定属实,否则,楚平王不会愚蠢的只因为别人的坏话而杀太子。估计,伍子胥一家参与了与诸侯国的勾结。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 “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解释: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有才干的儿子,要杀掉,以绝后患,让其父亲当诱饵。楚平王对伍奢说,把你两个儿子叫来,你就不死。伍奢回答,他大儿子伍尚仁慈必会来,小儿子伍员(伍子胥)性情刚烈,能办大事的人,不会上当来此。果然,伍尚为了父亲去了楚国首都,而伍子胥没去,把抓他的使者吓跑了,他自己到宋国投奔原楚国太子楚建去了。 疑点:伍子胥一家几代有功于楚国,国王不会轻易撼动国内的势力平衡,如果伍子胥不和楚国太子在宋国汇合,楚平王不大可能杀伍奢的。最重要的是,太子有与诸侯国勾结造反在先。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硅,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解释:伍子胥到了宋国,宋国内乱,和太子楚建投奔郑国,郑国对他们非常非常的好。太子楚建后来又投奔晋国,晋国让其在郑国当内应,好把郑国灭了,但是,郑国识破了太子楚建的阴谋,把他杀了。伍子胥又投奔吴国,路上要过昭关,后有追兵,前面是大江,江上有一个渔父,把伍子胥摆渡过江,救了伍子胥。还没到吴国,伍子胥就病了,路上当乞丐。最后,伍子胥终于到了吴国,受到重用。 疑点: 1。郑国对伍子胥他们非常非常的好,而这对主子奴才逃到国外也不老实,要帮晋国消灭郑国,忘了郑国是收留他们的恩人。太子楚建和伍子胥的人格也太次了吧?此事看出,伍子胥绝不是善良之辈。 由此推想,他们在楚国和诸侯国勾结欲推翻楚平王,不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属于为达到自己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2。渔父救了伍子胥,人家没贪图什么,因为当时楚国悬赏粮食五万石,并给爵位,伍子胥却给渔父价值百金的剑。一方面说明伍子胥想知恩图报,这大概是司马迁要表达的,另一方面说明,渔父是善良的人,只想救人,他的人格比伍子胥这个贵族子弟高尚的多。因为其前面联合晋国消灭郑国的丑行,他也许不是在知恩图报,而是把救他的命当成了一场交易,以为渔父贪图他身上佩带的宝剑呢,这个解释是说得通的,因为渔父在回答他的口气上显然很生气,认为伍子胥实在太小看了人了,“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硅,岂徒百金剑邪!” ,意思是楚国的悬赏远比起伍子胥手里的剑值钱,如果伍子胥有羞耻心的话,他也许会脸红红的。总之,最善良的是百姓,而不是哪些高高在上却心胸狭窄下贱的精蝇。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 解释:伍子胥继续其在楚国的一套,支持吴国公子光杀王夺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 】 解释:果然,楚平王死后,秦国女生的子轸继位。因此,伍子胥和太子建不过是争夺王位,属于宫廷斗争。

【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其大臣_宛、伯州_,伯州_之孙伯□亡奔吴,吴亦以□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 解释:伍子胥和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夺位成功。由此可见,伍子胥和楚太子建勾结诸侯国刺杀楚平王夺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里,来了个大牛人,孙武,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

【吴太宰□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谗臣□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解释:中间略去一大段,是孙武和伍子胥帮助吴国到处征伐,有胜有败,其中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体的事,已经被声明是谎言。这一段说的是,吴国的国王换了,伍子胥失宠,有人对现任的吴王说,伍子胥这个人性格刚烈残暴,属于忘恩负义那类的,而且心胸狭隘,喜欢猜忌,现在多次不采用他的计策,他心理也许会产生怨恨,这会导致吴国灾祸;早先,大王要讨伐齐国,而伍子胥认为不可以,但,事实证明,吴国大胜;今天大王你再次讨伐齐国,伍子胥装病,还把他的儿子送到齐国鲍氏哪里,有里通外国的嫌疑。伍子胥作为臣子,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和其他诸侯国勾结,以自己是先王的谋臣,今天不被重用,而怨恨,大王要早处理这件事。于是,吴王让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死前说,把他的眼睛挂在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越国把吴国灭了,他的怨恨已经到了顶点。 听到此事,吴王夫差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抛进了长江。
伍子胥曾经鞭打楚平王的坟墓,他自己下场更凄惨。
伍子胥作为一个楚国人,先是与楚国太子联合要杀楚平王,后又联合晋国试图消灭有恩于他的越国,到了吴国,吴国太子杀了吴的国王,最后,试图和吴国当时的敌人齐国勾结,导致杀身之祸。
伍子胥的一生,粗看起来是以仇恨始终,但是,他不是什么英雄,不过是一生玩弄阴谋诡计,他毁了他的父兄的生命,毁了无数楚国人的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9
伍子胥(-前484年)(胥,xū)名员(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袓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有著名平定秦国之乱大将伍封。古书《春秋》与《孙子兵法》均有记载他的事迹。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芈建的太傅,太子建被奸人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奢被囚时,楚平王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前往迎救,否则便杀了他们的父亲。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杀其父子,劝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为父报仇,但伍尚不忍见父亲被害而不救,还是前去相救,果然不久就和伍奢一起被杀了。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1]。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他的画像,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官吏加强盘查。伍子胥逃到吴楚两国的交界昭关时,昭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他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遇到一个人叫东皋公,很同情他的遭遇,把他接到家里躲藏。东皋公有个朋友,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人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守关的官吏认不出来,就让他蒙混过关了。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著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致歉,收了宝剑,告别而去。此时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一起奔郑。在郑国,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反的意图被郑国君主知晓而被杀,最后子胥只好奔吴。途中过陈国出昭关到吴。在吴国,伍子胥结交专诸与要离,并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姬光成为吴王阖闾;其后又令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阖闾重用伍子胥,并用伍子胥发掘的孙武为统帅,发兵击败楚国,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子胥愤恨,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怎么灭吴。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