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法的资料

有关汉字书法的来历资料啊 是什么年代开始哒?都可以
拜托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秦朝开创了书法的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

由于小篆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扩展资料

学习书法的方法:

1、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

2、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

3、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求人指正,其实可以自助,挑选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贴在墙上,远近观摩,自己纠正,觉得不满意了,再写再贴,再更正,循环往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5
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的方块字(即汉字)是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两种,一是苏玛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一是古埃及的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后来都中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如果从一九五九年出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文字算起,迄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从汉字产生之时起,便已有了将汉字写得美观的要求,这就包含了书法的因素。所以讲到书法的起源,必然要联系到汉字的起源。

  远古是没有文字的。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史前时期”,在社会发展史上,大体相当于氏族公社的阶段。那时,人们只能靠语言来交流思想,靠传说转述来积累知识和记事。但光靠传说转述很容易走样,后来就产生了利用某些实物来唤起回忆、交流思想的办法,这就是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种记事的方法,在我国汉族中早已绝迹,但在云南的傈傈族、哈尼族和台湾的高山族中,不久以前都还有过。至于刻木记事,迄今在云南的佤族中还发现过传代刻木的实物。

  结绳和刻木(即古书上所说的“契”或“契刻”),只能帮助记忆,不是语言的直接记录,所以同文字还没有什麽关系。文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远古的人很早就知道用绘画来表现生活中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我国周口店以及法国和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留存有旧石器时代人们所绘制的这种图画。最初的图画比较复杂,如果要记载一头牛或一头鹿,就把牛和鹿的本来样子画出来,很是精细,生动逼真。后来,人们把牛、鹿的形象逐步加以概括和简化,画牛只用线条表现其头部和角,画鹿只勾勒出一个具有特征的轮廓,图画的意味逐渐减少,符号的成分逐渐增加,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的文字。具体的事物,可以用图画表示;简单的抽象概念也可以用图象式的符号表示。对于复杂的抽象事物,人们就把两个或更多的符号会合起来表示某种意思。如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就有一个象形符号,不少古文字学家释为“旦”,即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出来得意思。也有将此释为“热”的,下半像“火”,即日下火为“热”。陶器上还有一个符号,像日照之下,山上起火,也是“热”字。比大汶口遗存稍晚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有一些刻划符号,虽不能确识其含义,但古文字学家们认为,也已是具有文字雏形的符号了。

  文字的源泉是生活,是大自然。文字的创造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进行的。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实不可靠。鲁迅在《门外之谈》中有一段科学的分析,他说:“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的。”事实

  从汉字起源,书法艺术便已随之而起。因为从汉字一开始的构图,就已经有着对美的追求,尽管一开始是幼稚的,但她却是有要求的。诸如集中整体、平衡相称等都已非常明显。以为必须是单独成为艺术才算书法的要求未免过于苛求了。否则,恐怕就难于找到我国书法艺术的开始纪元了。

古代的“六书”理论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实在是了不起,给我们留下的这麽多的汉字,绝不是杂七八糟的、毫无规律的、任意一挥的芜杂符号,而她们的形成沿革有着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虽然不足统摄一切,但究竟是有据以循的。

  关于汉字的构成法(或构造规律),《周礼》、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解字》都说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后世称之为“六书”。现简述如下:

  1、象形。多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虽体诘诎,‘日’、‘月’是也。”如日、月、山、水、牛、羊、鹿等字。

  2、指事。多表示一个抽象的事物。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如把“一”当作一个基本概念,也可以代表地面或地平线。上面加一划就是上,即指地平线以上的东西,反之就是下。“立”像一个人站在地上;“本”原指树根,故在“木”下加一横;“末”指树梢,便在“木”之上部加一横;“刃”,在刀口加短画,指明这个地方很锋利 。

  3、会意。是把两个或更多的意思合在一个字里,表示一个新的意思。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武是止戈会意;信,人言会意。再如日月为“明”,双木为“林”等都属此类。

  4、形声。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合体字。义符表示事物的属性,声符表示读音,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如“油”,三点水是义符,“由”是声符。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5、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字是遇到一个新事物,不在造新字,而是找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如花朵的“花”,后用来作了花钱的“花”;“我”,本是古代的兵器,后来假借成为第一人称代词,原来的意思倒不用了。

  6、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守,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转注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之字可以互相解释。“考”、“老”,古时二字同义,可以互训。转注只是一种训字的方法,其条件是:互训的两各字,必须在同一个部首里。

  “六书”理论是古人对汉字结构规律的总结,虽然不尽科学,但历来研究文字学的人都很重视它。“六书”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书法也很有参考价值。古篆刻名家,都是精研“六书”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的方块字(即汉字)是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两种,一是苏玛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一是古埃及的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后来都中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如果从一九五九年出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文字算起,迄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从汉字产生之时起,便已有了将汉字写得美观的要求,这就包含了书法的因素。所以讲到书法的起源,必然要联系到汉字的起源。

  远古是没有文字的。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史前时期”,在社会发展史上,大体相当于氏族公社的阶段。那时,人们只能靠语言来交流思想,靠传说转述来积累知识和记事。但光靠传说转述很容易走样,后来就产生了利用某些实物来唤起回忆、交流思想的办法,这就是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种记事的方法,在我国汉族中早已绝迹,但在云南的傈傈族、哈尼族和台湾的高山族中,不久以前都还有过。至于刻木记事,迄今在云南的佤族中还发现过传代刻木的实物。

  结绳和刻木(即古书上所说的“契”或“契刻”),只能帮助记忆,不是语言的直接记录,所以同文字还没有什麽关系。文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远古的人很早就知道用绘画来表现生活中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我国周口店以及法国和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留存有旧石器时代人们所绘制的这种图画。最初的图画比较复杂,如果要记载一头牛或一头鹿,就把牛和鹿的本来样子画出来,很是精细,生动逼真。后来,人们把牛、鹿的形象逐步加以概括和简化,画牛只用线条表现其头部和角,画鹿只勾勒出一个具有特征的轮廓,图画的意味逐渐减少,符号的成分逐渐增加,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的文字。具体的事物,可以用图画表示;简单的抽象概念也可以用图象式的符号表示。对于复杂的抽象事物,人们就把两个或更多的符号会合起来表示某种意思。如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就有一个象形符号,不少古文字学家释为“旦”,即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出来得意思。也有将此释为“热”的,下半像“火”,即日下火为“热”。陶器上还有一个符号,像日照之下,山上起火,也是“热”字。比大汶口遗存稍晚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有一些刻划符号,虽不能确识其含义,但古文字学家们认为,也已是具有文字雏形的符号了。
第3个回答  2013-10-30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 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 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 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 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 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 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5

秦朝开创了书法的先河,而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的专著则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