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发展历史

RT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英勇斗争。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为山东省省辖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田单破燕

战国时期,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攻克齐国70余城,唯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当时的即墨城位于今青岛平度市古岘镇的大朱毛村一带,是与临淄齐名的齐国大邑。当率众守城的田单得知燕王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时,便进行反攻。

田单下令将城中千余头牛集中起来,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五彩缯衣,牛尾上捆苇草并灌上油脂。夜间,在城墙上开几十处洞穴,将牛纵出,燃其尾部苇草,牛被烧痛,便疯狂向燕军营垒冲去,5000名壮士随后发起猛攻,城中老幼鼓噪助威,燕军溃败。田单乘势收复了齐国全部失地。

秦始皇三登琅缳台

琅缳台在今青岛胶南市琅缳镇境内,秦始皇曾三次登临。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郡县时首登琅缳,乐而忘返,留居3月,迁3万户于琅缳台下,亲自督工筑起了雄伟的琅缳台,立石颂德。

次年(前218),秦始皇巡游胶东半岛归途中,再次登临琅缳台。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巡视东方时,第三次登上琅缳台。秦始皇前后三次登临琅缳台期间,还派遣徐福入海求仙药。

田横岛五百义士殉节

汉刘邦称帝后,齐王田横率500徒属退居今青岛即墨市田横镇东35公里海中岛上。汉王五年(前202),田横应诏赴洛阳,行至途中自刎而死,随行两门客亦死。

消息传到海岛后,500壮士肝胆俱裂,于田横衣冠冢前哀唱《薤露歌》,歌罢集体挥刀自杀殉节。后人感其忠烈,遂收其遗骨合葬于岛顶,立庙祭祀,后世遂称此岛为"田横岛"。

郑玄讲学不其山

东汉中平五年(188)冬十月,经学家郑玄(字康成)率门人到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惜福镇铁骑山)避难,并在此处筑庐设帐授徒。明正德七年(1512),即墨知县高允中在郑康成授徒的书院村,重建"康成书院"。

法显崂山登岸

东晋名僧法显去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求取佛经,历时13年。乘商船返国途中遇飓风,于东晋义熙八年(412)漂泊到崂山南岸登陆,被长广郡太守李嶷接至不其县城。法显居不其县城期间,翻译了不少佛经,对佛教在青岛地区的传播有一定影响。

王伯恭聚众崂山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兖州人王伯恭在崂山聚众,反抗北魏南侵,自称齐王,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战,败死。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镇之南窑半岛,至今留有民间传闻之"王伯恭点将台"。

重建即墨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重建即墨县,治所设于即墨城(今即墨市即墨镇)。战国时即墨为齐国大邑,秦代建即墨县,城址在今平度市古岘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废除。重建的即墨县除包括原即墨县之部分境域外,还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3县之地,今青岛市区皆包括在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青岛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青岛发展历史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青岛的历史沿袭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

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山西的云南(并不是云南省)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

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

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

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

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1

青岛的发展历史:

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青岛欧式建筑群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时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1919年,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1929年7月,国民党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1981年青岛被列为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青岛被列为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6年青岛被列为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199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11年青岛被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

2015年青岛被定位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青岛,山东省地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简称青,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青岛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新一线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国际性港口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被誉为“东方瑞士”。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地处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 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潍坊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

青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海滨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青岛拥有道教名山崂山、栈桥、五四广场、八大关、青岛奥帆中心等著名景点。老舍、闻一多、洪深、沈从文等名人曾在青岛讲学;驻有山东大学(青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青岛 (山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8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山西的云南(并不是云南省)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扩展资料:

青岛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新华锦、青建等一批企业和品牌。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海滨风景区。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

青岛的建筑富有欧洲特色。在青岛德国建筑群主要分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1897年德国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后,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周边、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04

青岛的发展历史:

1、1891年,清朝在胶澳设防,这也是青岛建设的起始。后来德国派兵占领青岛,并在此建造了德国建筑群,以殖民地为目的为青岛制定了镇区规划布置,依照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社会运行秩序,出资修造交通运输通道,为以后城市建立奠定了基础。

2、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青岛,并且利用青岛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开辟对外贸易港口,加快建设工业企业,此时青岛的经济发展达到空前繁荣,人口、基础设施及物质需求承载达到饱和,城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扩张。

3、抗战时期结束后,青岛回归中国,降格为地级市,归属山东省,地域大幅减少。青岛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技术产业的开发区,运用这里众多特色的旅游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濒海城市,籍此开始大发展之路,城市规模再一次扩大。

4、青岛在城市规划史上融入了西方管理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对其他都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近代时青岛的社会形态参考西方国家经验也进一步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充满人文特征的地方,城市个性独特。

5、大面积的城市建筑群与汪洋大海相连,隽永美观,经济产值逐渐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之一,社会结构逐步趋于完善,滨海楼屋栉次鳞比,高大壮观,城市与自然形态和谐统一。近代的青岛城市从无到有,慢慢变成如今繁荣兴盛的模样,把青岛建设成文明美丽的海滨之城。

扩展资料:

青岛人口发展状况:

青岛建置前夕,仅有数处渔村350馀户人家;建置后人口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达1万馀人。德国侵占后,全市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宣统二年(1910年),青岛市全市人口增至16万1140人。其中,市区3万4180人,李村10万1939人,薛家岛、阴岛、黄岛等地2万5021人。

此后,青岛的人口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区划扩大,1935年有夏庄、崂东、崂西三个地区划入青岛市,人口增加12万馀人;1946年,浮山、黄岛、薛家岛等地划入青岛,人口增加8万馀人。二是外地人口迁入,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人口仅3万4180人,1925年增至16万3010人,增长3.8倍,每年净增8600馀人。

至1935年市区人口又增至30万1192人,比1925年增长84.77%,每年净增13800人。1945年市区人口增至51万4956人,比1935年增长71.0%,每年净增51496人。

1948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青岛市人口为75万9057人,至1948年底,青岛城市人口突破100万大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