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上方谷,历史上真有此事?

火烧上方谷,也就是诸葛亮差点把司马懿烧死,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历史上有没有记载?

火烧上方谷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火烧上方谷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哪怕野史也没有,所以纯属小说杜撰,不能当真。

《三国演义》虽然有尊刘贬曹的思想,为了表现诸葛亮智绝,才虚构出上方谷战役,让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精彩程度达到极点。

但是正史之中司马懿没有死,还成功篡夺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诸葛亮确实病逝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罗贯中撰写的时候,自然不能将司马懿干掉。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最后一战是上方谷之战,成为经典战役。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引入上方谷中。

诸葛亮用兵如神,封住谷口,进而再往谷里放火,决定利用有利地形,将司马懿父子烧死。司马懿父子自知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

就在全军行将覆灭之时,天有不测纷纭,没想到关键时候下了大雨,灭了诸葛亮的大火,让司马懿逃过一劫。

正史中,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道,与司马懿对於渭南。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

最终,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逝五丈原。后来,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后来司马懿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方谷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0
其实,这一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据《三国志˙蜀书˙後主传》、《诸葛亮传》、《魏书˙明帝纪》、《晋书˙宣帝纪》等史籍,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明令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司马懿也自知不敌诸葛亮,故魏军虽然偶尔曾与蜀军交锋,但基本上却是坚守不出。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衣饰,以图激怒之,司马懿仍不为所动。魏明帝又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前往,禁止出战。两军相持百馀日,诸葛亮始终未能与司马懿展开决战,终於因病重而死於五丈原。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第102回所写的蜀军兵败於渭桥、魏将郑文诈降被识破、司马懿被诱劫寨大败而回,以及第103回所写的火烧上方谷等情节,均属虚构。

然而,作为小说家,罗贯中如果完全依照史实来叙述,那麼,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岂不是太平淡、太沉闷了吗﹖诸葛亮之死岂不也会因此显得黯淡无光了吗﹖罗贯中当然不愿这样。於是,为了圆满地塑造诸葛亮「智绝」的形象,罗贯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想像,精心设计了上述情节。特别是「火烧上方谷」,先写司马懿仔细打听诸葛亮的行踪,直到他确信诸葛亮在上方谷後,又设声东击西之计,可谓十分小心,十分稳妥﹔然後写司马懿终究还是中了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只得在熊熊大火中抱著二子放声大哭,坐以待毙。这一生动而曲折的情节,再一次表明诸葛亮之智高出司马懿一筹,使其神机妙算又一次大放光彩。

不过,蜀、魏两军相持不战的史实毕竟制约著罗贯中﹔特别是身为魏军主帅的司马懿,以後还有一系列重大斗争与功业等待著他﹙司马懿卒於251年﹚,罗贯中不可能像对潘璋、麋芳、秦朗等次要人物那样,虚构其被擒被杀的结局。因此,尽管罗贯中可以虚构一场惊心动魄的火烧上方谷,让诸葛亮在斗智中再一次取得胜利﹔却又不得不安排一番骤雨浇灭大火,让司马懿父子死裏逃生,而让诸葛亮喟然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个「天」不是冥冥中的上帝,而是无情的历史。由此可见,无论历史演义的作者有多少想象的天才和虚构的自由,在基本史实面前都会感到难以任意发挥的无奈﹗

不管怎样,「火烧上方谷」这个虚构的情节大起大落,使读者时而紧张,时而兴奋,时而遗憾,情绪剧烈震汤,产生了很好的阅读效应。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与後面悲壮动人的「秋风五丈原」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而为完成诸葛亮这个才华盖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英雄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0
本故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三国演义不完全是罗贯中写的 是他根据三国志 资治通鉴和宋元以来的小说话本加工整理的 其后又经过毛氏父子的增删 为什么这么多的作者普遍夸大诸葛亮呢 主要是因为 1 诸葛亮确实有才能 2 宋以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政府主流 都将蜀汉奉为正朔 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 自然成了忠贞高洁的典范 3 文人在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时 加入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最终使诸葛亮成为了一个箭垛式人物 地位和事迹不断被夸大深知被吹捧为神话
第3个回答  2013-08-20
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那回??纯熟虚构!!历史没这回事!
因为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火烧上方谷是第几回?<三国志>
第4个回答  2013-08-20
当然没这回事,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是统治者对谋士的最高待遇,他也想要这种待遇,但是可遇不可求,他把这种愿望寄托在了诸葛亮身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