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后为大?

如题所述

没有循守后辈之责,是最大的不孝。

出处:《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意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没有循守后辈之责最为严重.舜没有告知父母就迎娶,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君子以为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实际上相当于已经禀告了。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争议

一、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

二、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后为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7

意思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出处

《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白话文:“不孝有三种表现,没有后代是最重大的。舜娶妻时没有告知父母,就是因为还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这相当于告诉长辈了。”

示例

凡乡愚误将子女送人空门的,本地父老即将“寿夭有命”以及“无后为大”之义,向其父母恺切劝谕。(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白话文:凡是乡愚误将子女送人一门的,本地老人就将“寿夭有命”以及“没有后代为大”的原则,向他的父母恳切劝说。

传统解释

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释文献,它解释:“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继承祖祀的子在古代社会指男子,就是“子女”并称里的子。后世长期继承他的说法。后解释为子,是解释为某个类型的后人,所谓传宗接代。

现代也说成无子孙

20世纪知名学者杨伯峻《孟子译注》的翻译是:“孟子说:‘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杨的译文被其它的书采用。无子的结果是无孙,换个语词说“没有子孙”或“无子孙”,是继承赵岐说法。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无后为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04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其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有的错误翻译是:“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为什么说这个翻译是不正确的?
1.这里的“三”明显是代指“多”,可以参考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所说: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3]
“不孝者五”,可知“不孝有三”,并不仅仅是三种。
2.原文中的“为无后也”不能翻译成“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理由一,如果“不孝无后为大”,那么孟子后文所说的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条是“无后”,但是五不孝没有一条提及“没有后代”。理由二,“为无后也”,如果“为”翻译成“为了”表目的的话,原文就成了“为的就是没有后代”,明显不符合语意。
3.许多人以为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 》的批注是对孟子这段话的解释,而是不合理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所言: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可见他并没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断章取义把“无后为大”解释为“没有后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义。
第3个回答  2013-08-15
1.我们古时候宗族家族观念很强,希望血统延续,子孙根深叶茂。古代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条件不高,人们很容易就死亡,寿命也不长,所以希望多子多孙。2.如果没有子嗣就会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自己的家族也没有未来和希望。从家族来说,宗族的发展和延续只能依靠后代来延续;从社会角度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来维持。3.孟子在阐述孝的时候还是考虑了人的传递。孟子将没有后代作为不孝之首,也就是说孝一定要先有儿子。这完全歪曲了孔子思想中孝的本意,孔子思想中尽管将孝定义为“三年无改父之道”,但在《论语》中,也将师生关系列入孝的范畴。可见孔子思想中孝所表达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广义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但是孟子首先将孝狭义为人的繁衍,在这样的改变之后,孝逐渐演变成“百行孝为先,无后为大”,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改变,导致了许多不良的后果。首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导致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下的妇女在出嫁之后就要为生儿子而承受巨大的压力。由妇女承担这种来自命运的压力显然是不正确的、是不义的。这种思想还给一些好色之徒提供了玩弄女性的理论依据,由于并不能保证每一次的生育都是男孩,于是,这些打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旗号的好色之徒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纳妾了。但更为严重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彻底改变了孝作为道的载体这个重要的含义。它突出了人肉体的、基因的、形式上的传递。4.“百行孝为先,无后为大”,是伴随封建思想发展而逐渐演变,是封建社会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体现,也说明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第4个回答  2013-08-15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