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介宾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的区别?

简单点说明,不要大篇幅的文字最好有例子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通常出现“于”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当然这是通常,有1、2种情况不是,不过不用考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3
我们老师在古汉语中状语后置定义为:介宾结构在古汉语中多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置后。
例子: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投以骨『以骨投』
就是认为介宾结构后置就等同于状语后置。『考试不用深究,老师让我们这么认为就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