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电影看后感

如题所述

历史与艺术

——观《珍珠港》有感

欣赏过这一部令人充满出乎意料的影片,仅剩下了感叹。

----感叹战争,感叹电影艺术。

偷袭珍珠港——二战史中不会暗淡。但像我这类对战争认识甚浅的人来说,除了知道它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以外,就只剩下对战争的抵制与痛心、对血腥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和平的珍惜了。电影终究是电影,《珍珠港》不是史实纪录片,是一部囊括浪漫的爱情元素的史诗影片。它把个人的情感与爱国的情怀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三位主人公瑞夫、伊芙莉和丹尼,在这个大大的历史齿轮的转动中上演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瑞夫和伊芙莉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但同时,瑞夫和丹尼是两个年轻的勇敢飞行员,在美国陆军飞行大队。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肝胆相照,亲密无间。伊芙莉是被派往珍珠港的优秀护士。喜欢挑战的瑞夫瞒着丹尼主动申请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告别了亲爱的爱人与朋友,前往欧洲参加二战。战火无情,瑞夫的战斗机不幸失事,伊芙莉和丹尼悲痛欲绝。但生活在继续,两人相互安慰和搀扶着前行,并在互助中产生了爱情。当伊芙莉准备忘掉过去,投入新生活时,瑞夫奇迹般的回来了,爱情让他战胜了困境,逃脱了死神,但眼前的一切让他无法接受,昔日的好友为了爱情激战。

但在这时,一切都停止了,因为那是1941年12月7日的早晨,一切随着日军的轰炸而改变,他们忘记了眼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爱国情怀,以及军人的责任感,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瑞夫和丹尼在炮火中冲上飞机,完美的配合,最佳的拍档,他们击毁了六架敌机。伊芙莉也回到她的岗位上,救助着不断涌来的伤员,一切与历史合拍,因为他们已无暇顾及自己。

珍珠港的灾难过去了,瑞夫和丹尼却又共同登上了大黄蜂号,准备进行那次自杀性行动——杜利特尔空袭东京行动。复仇是成功了,但参加的飞行员却没有悉数回来。就像丹尼,飞机迫降时为了救自己的好友瑞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为了友谊,也为了爱情——他帮左右为难的伊芙莉作出了选择。影片以美好的生活结束了——那是瑞夫,伊芙莉和小丹尼(丹尼与伊芙莉的后代)组成的,天空又明亮了。

有人说它篡改了历史,我不同意,它是以历史的原型,做了艺术的升华。宏大的轰炸场面,壮烈的自救行为,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悲壮的勇敢反击,英勇不屈力拔山兮的气概……它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颂扬了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7
偷袭珍珠港 小日本上当了,这是美国的阴谋!!这就是我的观后感!!没有那么多的废话!!!
第2个回答  2013-09-07
美军不错,我觉得航母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用了,但航母花钱太多这是缺点。
第3个回答  2013-09-07
[编辑本段]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编辑本段]长期影响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击沉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没有了这些战列舰,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了,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了修理蓬还是击中了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 [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岛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第4个回答  2013-09-07
美国人和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差远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