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藩王造反大多数都失败了,为什么朱棣能够造反成功?

如题所述

历史上的朱棣能够造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建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原因之二就是朱棣身边的能人志士很多,为他造反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元璋在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可以辅佐自己的孙子,共同巩固明朝的统治,但是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朱棣起兵造反,还成功地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造反成功的案例,朱棣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建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朱棣造反走向成功。建文帝并没有选择首先削弱朱棣羽翼的做法,而是直接就派人去杀朱棣,但是被朱棣识破,派去的两个大臣也丧命。正是因为建文帝这样鲁莽的做法, 导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的结局是建文帝失败,被迫退位,朱棣的统治由此开启。

靖难之役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二就是朱棣的身边有很多的能人志士,他们的存在是朱棣造反成功的重要基础。纵观历史上的各大君主,他们的身边必定有着很多的谋士,也有着很多的将军,刘备想要一统天下, 他的身边有卧龙诸葛亮,还有着无数的将军,比如关羽,张飞,黄忠等等。朱棣的身边也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叫做朱广孝,朱广孝的存在是靖难之役走向成功的关键人物。

总而言之,靖难之役能够成功的原因有以上两点。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决策者建文帝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用错误的方式企图抹杀朱棣,但是失败了,由此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原因之二就是朱棣的身边有着很多的能人志士,这些人物的存在使得朱棣发动的造反非常的顺利,从而帮助朱棣夺取了政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首先,在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以二十岁出头的年纪登上帝位,就如同一个怀揣珍宝而无力保护的小孩进入到了强盗出没的山林里,自然引起了朱棣的觊觎。

而在朱允炆继位后,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儒家学者成为了朱允炆的心腹,但是他们并没有实际执政的经验,对于朱允炆继位后的局势判断过于草率,盲目而过激地劝说初生牛犊的朱允炆立刻削藩,给了朱棣起兵靖难的理由,同时也将宁王等对削藩心怀不满的藩王赶到了朱棣的靖难阵营之中。

其次,在朱元璋在位之时,为了稳固统治,先后将傅友德、蓝玉等大将诛杀,导致朱允炆继位之后,面临朱棣的大军无将可用,而朱棣本人之前则两次参与讨伐北元的战斗并且获胜,是一名经验丰富且能力出色的优秀将领。所谓主将无能,累死三军。就因为无将可用,朱允炆只能派出像李景隆这样的庸才,导致具有优势兵力的大军屡战屡败。

另外,在讨伐朱棣的过程中,优柔寡断的朱允炆为了保持自己的仁君形象,不让自己有杀害亲人的罪名。刻意吩咐讨伐大军不得伤害朱棣。殊不知这一举动就好像给朱棣支起了一个保护伞,使得朱棣可以毫无顾忌地亲自率军突入阵前,同朱允炆的大军进行对抗。

还有,在几场关键战役中,朱棣的运气实在太好。每有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朱棣一方总有突出起来的怪风相助,最终逆转战局,反败为胜。

第2个回答  2018-01-29

朱元璋称帝后先后册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驻守在北方边塞和内地关键要塞,此时藩王的权力极大,列爵治民,分藩锡土,掌握地方军事、政治、财政大权,尤其是北方边塞的藩王,承担着抵御蒙古的重任,秦、晋、燕、代、辽、肃、庆、宁、谷(按照年龄排序)九藩王手握重兵。年长的“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

朱棣是朱元璋几个儿子中国最出色的一个,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棣嫉于皇位。不想朱元璋把王位传个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伞V煸?跋M?卸?用鞘刈潘?镒颖冉习踩??谑前阎扉Φ纫桓啥?优赏???鞯卣蚴亍5敝扉Τ隽四暇┦保?椭?赖被实圩哒?规渠道是不可能了,唯有造反。

朱允?杉次灰潦迹?ㄎ牡劬投ㄏ孪鞣?墓?撸?鞣?韵笫潜狈秸莆罩乇?难嗤鹾湍?王。此时,建文帝具有两种选择,一是抓大放小,直接囚禁二王,其余诸王就不足为虑了;二是先易后难,先削除几个实力弱的藩王,削除二王的羽翼,彻底削除藩王的威胁。可是朱允?筛?揪兔挥锌悸浅?械那榭觯?谥醒敕矫妫?煸?巴砟晖ü?胡惟庸、蓝玉案将开国功臣一扫而尽,朝中无将,开国功勋仅剩下耿炳文能够委以重任。

削藩政策规定一出,皇族内部的矛盾自然迅速激化。燕王朱棣表面上装病,三天两头上街装疯卖傻,而暗中却组织力量策划谋反。有人向建文帝告密,建文帝就派遣工部侍郎张?m、都指挥谢贵去北平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不料燕王朱棣察觉后就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张?m和谢贵等人,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造反,对抗明朝中央政府。早在朱元璋当政时,为防范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曾特别提到:“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燕王朱棣以此为由,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起兵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他凭手下屈指可数的几万部众,便大规模歼灭南军数十万主力,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而具体到交战中,朱棣更是勇不可当,进攻时,挥舞着马刀冲锋在前的肯定是朱棣本人。而撤退时,率少量部队掩护断后的又是他朱棣,仿佛他就是打不死的兰博一样,无所畏惧。

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可以说是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若非是因为谋士姚广孝的过人才智,或许朱棣未必能够如此幸运地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并且最后登上了皇位。其实早在靖难之役发动之前,姚广孝便表现出了过人的阅人能力,姚广孝的为人可以说是深藏不露的,有着无比空明的洞察力,而起初朱棣对于姚广孝的能力也是不曾深信的,但是自从姚广孝对朱棣言说了关乎天下命运走向的大策方针的时候,朱棣便把姚广孝当做了自己最为重要的谋士。

二十几年后,同样的脚本,都是叔侄相争。这次是叔叔汉王朱高煦,侄子皇帝朱瞻基。本来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过汗马功劳,甚至于朱棣为了鼓励他战斗,给他了个空头支票说:“世子多病”,暗示他可以当世子。没成想,后来被忽悠了,怀怨在心。就藩之后就处心积虑谋划造反。

但是此时已经不是当年的局势,他很快就被打败俘虏。本来朱高煦应该被处死,但是朱瞻基可能想到自己爷爷朱棣的不光彩,只是把他收监。但是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一百年后的正德朝,又接连发生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即便正德皇帝疏于朝政,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藩王早已被削得差不多了,这些朱姓子弟的野心却丝毫未减。幸运的是,此后明朝再无藩王叛乱,实在是没有不知天高地厚的藩王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