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SCI论文有多难?

如题所述

SCI是顶尖期刊,SCI论文在国内应该是最不好发表的。

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

所以说,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就足够让一名博士拿5个博士学位,同时还能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岗位。

从科研角度上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一般的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

而且从就业角度而言,如果有了五篇SCI后,在应聘工作时,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现在大部分高校如果有五篇SCI再加有一篇顶级期刊的话,至少会给到80到100万的安家费,同时科研启动费会给的更高。

扩展资料: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

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0

估计很多人被SCI虐过,不过,众所周知,一篇论文最重要的是研究方向和结果要具有一定价值,并且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捕捉到你的有用信息和观点,这个基本要求是必须达到的。但是国内很多科研人员往往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而且通常都是因为英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造成论文的关键信息不能快速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于被拒稿,悲剧了。这可以说是非常普遍存在的情况。

发表SCI论文的难度确实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学科领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更容易做出成果。比如说之前有人提到的,相同的科研环境和资金支持下,生物化学类的领域出结果发sci论文要比计算机类容易得多。原因无非是不同的行业现状和评判标准有天壤之别,自然没有可比性。

不同期刊杂志每年的影响因子都是在上下浮动的,但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基本可以说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就代表了它的业内水平和认可度的高低,所以说不同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自然也良莠不齐。

如果你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文献读的不够深入透彻,课题没有研究价值,实验数据不够真实精准,那么不好意思,对你来说,SCI论文就如彼岸之花,看得见却摸不着。这几步基础的关卡你都没过,更别谈后面的论文投稿了,更别说期刊选择和语言问题也是让人伤脑筋的大事。基本没戏。

第2个回答  2020-04-21
  据学术堂了解,发表sci论文代表的地位有多高,就意味着其有多难。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价值往往是比较低的。而也正因为发表sci论文非常难,才更显其在学术界的顶尖地位。具体发表难度有以下几点:

  1、sci论文是一个人迈入学术界本领域高门槛的一把凭证。它在学术界的身份,就像体育界奥运会的金牌,影视界的影帝影后或视帝视后。难度可以感受得到。

  2、sci期刊是学术界权威期刊,是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比国内期刊好要高一级,对论文学术价值要求更高。换句话说sci论文最重要的是研究方向和结果要具有一定价值,并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拟的有用信息和观点,而国内作者很难达到这一基本要求。

  3、sci期刊中更权威的期刊,多要求发表英文sci论文,很多国内作者的英文写作水平,不符合外国编辑思维习惯和喜好,从而让他们读不懂,无法get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价值,容易被退稿
第3个回答  2018-08-15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下是在下的分析: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 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
第4个回答  2018-08-15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下是在下的分析: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 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