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24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于上古时代便确立。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8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2、雨水:雨开始了,雨逐渐增大。

3、惊蛰:昆虫是藏的意义。惊蛰是指春雷惊醒蛰伏在土壤里冬眠的动物。

4.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相等的。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

5、清明:天气晴朗,植被繁茂。

6. 谷雨:雨能生出100粒谷粒。雨水充足而及时,粮食作物就会茁壮成长。

7、立夏:夏天开始了。

8、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开始饱满。

9、芒种:小麦和其他有芒成熟的作物。

10、夏至:炎热夏天的到来。

11、小暑:小暑是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天开始了。

14、处暑:结束炎热:停止,隐藏。意味着炎热夏天的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而成白色。

16、秋分:昼夜相等。

17、寒露:露珠带着寒意,就会被冻住。

18、霜降:天气越来越冷,开始结霜。

19、立冬:冬天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了。

21、降雪:降雪增多,地面可能下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23、小寒:天气开始变冷了。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25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信息来源:中华农历网:http://www.nongli.com/item2/nlzs07.htm
第3个回答  2019-12-31
二十四气节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第4个回答  2023-06-01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Ⅰ、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2、雨水:雨开始了,雨逐渐增大。

3、惊蛰:昆虫是藏的意义。惊蛰是指春雷惊醒蛰伏在土壤里冬眠的动物。

4,春分:春分的意思是相等的。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

5、清明:天气晴朗,植被繁茂。

6. 谷雨:雨能生出100粒谷粒。雨水充足而及时,粮食作物就会茁壮成长。

7、立夏:夏天开始了。

8、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开始饱满。

9、芒种:小麦和其他有芒成熟的作物。

10、夏至:炎热夏天的到来。

11、小暑:小暑是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天开始了。

14、处暑:结束炎热:停止,隐藏。意味着炎热夏天的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而成白色。

16、秋分:昼夜相等。

17、寒露:露珠带着寒意,就会被冻住。

18、霜降:天气越来越冷,开始结霜。

19、立冬:冬天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了。

21、降雪:降雪增多,地面可能下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23、小寒:天气开始变冷了。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