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谈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文章

以上问题

第1个回答  2013-09-08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张革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48
《 科技咨询导报 》 2007年 2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
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是
儒、道、佛三家。我国是个有五千年以上
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在人生观、
价值观上也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有人
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
嫁汉、穿衣吃饭等为不少人信奉的人生观、价
值观,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广土众民,自古
以来天灾人祸频仍,不仅十年九灾,而且不断
受到异族的侵害掠夺,为了群体、民族和国家
的生存发展,必然产生以群体意识为主的人生
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体现在对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
益的看法上
中国人自古向往的大同理想,可以说体现
了一种人生价值观。《礼记礼运大同篇》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干地也,不必藏干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中国人追
求不朽,是建立在为国家社会立德、立功、立
言的基础上。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的共同体,中
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国家
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
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
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
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
值。
2体现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上
“人之生死亦大矣哉,盖生必有胜于死,
然后可生,死必有胜干生,然后可死。可以生
则生,可以死则死,此之谓知命,此之谓大英
雄。”(吴樾《暗杀时代与妻书》)要正确对
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
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
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
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一
般儒家都主张“保生命”,同时又认为,一个
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
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
成仁”之说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之语,就是
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
生命的典型表述。
3体现在对公私问题的看法上
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个重要特点。常有人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只强
调群体而忽视个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国
传统文化不是不讲个人发展,而是把个人看作
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与群体统一,在群体的
发展中求个人的发展。这一点,应该说是符合
社会发展要求的,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
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继续发扬和发展这
一思想也仍然是很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尤其
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
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
详细的论述。
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
系的准则与规范,主要的有仁、礼、和、
义.信。“仁 ,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
则,其含义是“爱人”, “泛爱众”,也即
人人和谐。孔子提倡爱人,但又承认等级差
别。墨子主张兼爱,谓“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
地爱一切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
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礼 是古代的
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重视礼,认为必
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同时
他又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
到仁的境界。这也就是说,以礼待人,尊敬他
人,是仁,也就是爱人的表现。古代的礼具有
等级性,儒家推行的繁文缛节并不可取,但应
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重要行为规则。“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
重要范畴,西周末年的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
和。”“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联系、会聚而得其
平衡,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这被认为是价值
的准则。儒家以和为价值的中心原则。此外,
“义”的基本意义是公正,公正是对待他人应
有的规范。“信”,诚实、信用,认为朋友之间应
当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
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4体现在对义利问题的看法上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
义利关系(“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的看法,对
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在
肯定“义 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完
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事实上,
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所谓利者一而已,
财利之利与利害之利,实无二意,以其可利,故
谓之利。圣人干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
耳。乃若唯利是辨,则忘义矣。故罕言。”(《二
程集》)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溉排斥,但利的追求
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
然而,“以义制利” 的要求与“义以为
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
的过度压抑。历史地看,技艺的进步,经济的
发展,政治结构的调整等,最初往往直接或间
接地受到功利追求的推动。反之,功利意识的
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
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明显地
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5体现在对修身途径问题的看法上
中国传统文化讲修齐治平。“古之欲明
之德求天下者,先冶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
学》)“天之将降大任干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修身
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并由此达
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和建立正确
的人生价值观直接相关。
从目前看,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
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
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
神、文化品格的衰落。从上述传统人生价值观
的要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开发传统人生
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对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这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厦才具有
牢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4,5.
【2】黄玉顺.心灵境界:中国哲学的超越阐释.
社会科学研究,2000(2).
【3】王先谦.苟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