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要点,详细

如题所述

求编辑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阿袁撰陡门陈氏宗祠长联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8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
,
如烟
YAN1,

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
(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
,
如眼
YAN3,

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
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
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
平仄排列之规律。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
句式、
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
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
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
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
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
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
相等。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在句子中,一
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
也称“节奏点”。
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
要求上下联节奏一
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
洱海金花雪月光”,
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
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
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
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
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一般
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在对句中,通
过平仄的巧妙安排,
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
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
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要想使对联声律优美,
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
才能使节奏铿锵有力,
吟读起
来自然心生曲韵、琅琅上口。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
一个音节,
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
和谐,
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
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一三
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律诗和对联都是如此。

词类相当,
这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
虚词
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
数量词。如我创作的石圭小学校门联:“石堡孵成千只凤;圭河育出万条龙”,联中相应的
“石堡、圭河”为名词,“孵成、育出”为动词,“千只、万条”为数量词,而“龙、凤”
为名词。

结构相应,
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
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
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
介词结构
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比如我的对联“守住基层阵地;
善和邻里乡亲”,上
下联都为动宾结构。

内容相关。
对联不仅要求对偶,
而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
使之互相映衬、
对比鲜明,
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
上下
联不能“合掌”,
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
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一联,
平仄合律,
对仗工整,
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
“通
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
下联
比上联更有份量,
或递进、
或转折、
或顺承。
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
性质、
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联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对偶严密。追问

谢谢

第2个回答  2015-04-08
李渔《笠翁对韵》里许多,没事把它背背。
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追问

……

谢谢,这些~

相似回答